Tag: 畢馬威

畢馬威中國:中國生物醫藥市場發展整體向好 疫情以來生科創新型企業防控起作用

畢馬威中國:中國生物醫藥市場發展整體向好 疫情以來生科創新型企業防控起作用

畢馬威中國副主席吳國強表示,生物醫藥科技產業正快速由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技術產業向高技術支柱產業發展。隨著人口老齡化持續、大健康消費的不斷升級以及近年來相關醫藥監管新政紅利逐步釋放,中國生物醫藥市場發展整體向好,且高質量發展勢頭日趨明顯。 畢馬威中國華東及華西區市場部主管合夥人黎志賢表示,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生物科技創新型企業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科創板以及港股18A上市企業中有數十家企業在疫苗研製、口服抗疫藥物、抗原試劑、核酸檢測都諸多領域助力新冠疫情防治工作。此外,體外診斷賽道相關企業也已在核酸檢測以及抗原試劑的研發上對中國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的快速響應、精準防控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依托。 畢馬威於近日舉行2022年首屆畢馬威中國生物科技創新50企業線上發布儀式,在當天發布的「生物科技創新50企業榜單」中顯示,從企業細分領域分佈看,生物製藥和醫療器械類企業佔比最高,基因治療類企業位列第三;從城市和地域分佈看滬、杭、京、深位列前四,城市群集聚效應強勁;從成立時間分佈看,超半數企業成立五年以上;從融資輪次看,超五成企業融資輪次為A輪或B輪。

畢馬威中國料香港銀行業受惠加息淨息差將有改善

畢馬威中國料香港銀行業受惠加息淨息差將有改善

畢馬威中國發表《2022年香港銀行業報告》,相信在通脹及利率上行的預期下,香港銀行的淨息差將有所改善,業界收入或於2022年呈現升勢。不過,這份連續34年發表的香港銀行業年度報告同時指出,受信貸風險及其他不確定因素影響,銀行將偏向審慎。 畢馬威中國金融服務業合夥人馬紹輝(Paul McSheaffrey)表示,美國聯儲局或在2022年多次上調息率,香港銀行收入因此有望提升,不過經濟活動放緩或為整個行業帶來陰霾,而貸款增長亦可能受企業投資信心所影響。 不過他預計零售消費受惠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及消費券計劃所帶動,在第五波疫情完結後快速反彈。不過香港及內地企業的借貸和投資信心仍存在不確定性,或會影響到2022年的貸款增長。 畢馬威中國香港區中資金融機構主管合夥人方海雲表示,5月美國加息後,當地通脹不跌反升至8.6%的高位,反映通脹並非全由貨幣政策引起,亦涉及勞工短缺及供應鏈等問題,但相信美國加息會持續。被問到美國進取地加息,會否令本港負資產個案增加,方海雲說,雖然負資產個案有可能上升,但H按有封頂位,而港息上升速度和幅度一向較美國慢,本地銀行體系結餘仍充裕,未見港銀有大幅加息的動機。他指,雖然現時二手樓價下跌,但一手表現仍然暢旺,定價亦進取,負資產個案最終要視乎本地會否出現第六波疫情和通關等。

畢馬威料虛銀何時錄盈利仍存不確定性

畢馬威料虛銀何時錄盈利仍存不確定性

畢馬威中國的報告指出,香港八家虛擬銀行於2021年首度全面營運,去年開戶數目及市場份額穩步增長,但在客戶存款總額及貸款淨額方面均面臨挑戰,考慮到市場競爭激烈及何時錄得盈利仍存在不確定性,畢馬威中國預計部分虛擬銀行或會於未來數年悄然停業或整合。 傳統銀行於2021年進一步投資於數碼銀行功能並下調收費,令虛擬銀行繼續面對激烈的競爭,虛擬銀行在2021年下半年的新客戶增長勢頭放緩,截至去年十二月虛擬銀行客戶存款總額處於250億港元水平,相當於整體銀行業的0.17%。

畢馬威調查料2030年完全自動駕駛汽車將在中國公路上行駛

畢馬威調查料2030年完全自動駕駛汽車將在中國公路上行駛

畢馬威中國發佈中國領先汽車科技企業50自動駕駛領域榜單之後,單獨推出自動駕駛專題報告。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大力發展自動駕駛的決心毋庸置疑,從不斷出台的相關政策法規已可見一斑。鑒於當前技術的發展階段、創記錄的投資水平和充足的人才儲備,畢馬威《2021全球汽車行業高管調查》的大部分受訪高管認為,到2030年完全自動駕駛汽車將在中國公路上行駛。 報告討論了自動駕駛在不同細分場景的商業化落地應用情況,在Robotaxi領域,報告預測將在2030年左右實現大規模商業化,並預計Robotaxi將佔據部分私家車市場,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區域。而在貨運方面,科技公司已在L4級自動駕駛技術道路測試上取得一定進展,包括港口、礦區、末端物流配送等在內的自動駕駛細分場景在經過大量商業化試點之後均取得了顯著成果。 報告指出,中國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應用提供了有利環境,同時頒佈了扶持政策幫助企業獲取資金。儘管在自動駕駛技術走向成熟的道路上仍有風險,但中國自動駕駛行業依然正朝著自己的目標勇往直前。

畢馬威中國入駐南通 計劃2024財年中國員工人數增至約2萬人

畢馬威中國入駐南通 計劃2024財年中國員工人數增至約2萬人

畢馬威中國於6月8日正式與南通簽訂投資協議並領取營業執照,成為首家入駐南通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主席陶匡淳在簽約儀式上表示,堅信疫情的影響是短暫的,並對於長三角乃至中國經濟復蘇的信心和決心並沒有改變。陶匡淳指出,目前加上南通辦公室,畢馬威中國已在全國29個城市設有32家辦事機構了,員工人數約15,000名。畢馬威中國計劃在2024財年,把畢馬威在中國的員工人數增至約20,000人,同時辦事機構的數量也將擴充至40個,以支持中國的重大國家戰略,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發展做出貢獻。南通是畢馬威在江蘇設立的第三個辦公室,這也是畢馬威首次在長三角地區同一個省份設立三個辦公室。畢馬威中國副主席、華東及華西區首席合夥人楊潔指出,從發展佈局來看,南通地處蘇中核心區域,承擔著貫穿蘇南蘇北的重要作用,同時與上海市隔江相望。從產業基礎來看,南通是長三角技術創新地和長三角高端製造聚集地,擁有50多家上市公司。因此,在南通建所發展是畢馬威捕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的重要舉措之一。

畢馬威中國:疫情加快地產科技行業趨勢 料香港地產科技或房地產技術將蓬勃發展

畢馬威中國:疫情加快地產科技行業趨勢 料香港地產科技或房地產技術將蓬勃發展

畢馬威中國啟動2022領先地產科技企業50評選,冀推動科技與地產更深入、更高效的連接,以地產科技生態助力地產行業行穩致遠。畢馬威中國房地產行業主管合夥人厲俊表示,過去兩年新冠疫情的爆發以及持續為地產建築商、開發商、運營商以及地產行業相關的服務提供商都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過去這兩年亦是地產行業整體謀求轉型的階段,企業一方面在持續深化其業務創新與技術融合的實踐運用,另一方面對於流程精益管理的探索也在不斷更新迭代。相信地產科技將持續助力連接消費者需求以及地產行業的轉型與升級,他也相信地產科技在推進美好人居、智慧城市、綠色建設等目標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畢馬威中國香港房地產行業主管合夥人邱毅麟表示,新冠疫情加速了地產科技行業的現有趨勢,並為初創公司提供了必要的策略和機會。當前,房地產市場上幾乎每個參與者都競相轉型,響應NET ZERO、數字化和企業可持續性發展。而地產科技已將創新帶入了房地產生態系統,包括開發商、業主、租戶、建築公司、投資者、經紀人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主要的房地產市場,香港的地產科技或房地產技術肯定會蓬勃發展,而隨著新技術的出現,香港的房地產科技可能成為吸引更多外國投資的下一個大趨勢。而香港房地產科技協會主席陳穎光表示,對於房地產與科技的結合與發展,香港具有十分獨特的定位,不僅具有房地產和建築領域的深厚底蘊,還匯集了世界一流的金融、法律人才和資源,同時也可以吸引和連結大灣區其它城市的創新技術人才和供應鏈,相信香港以及整個大灣區在房地產科技領域從創新到投資以及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勃勃生機。

畢馬威中國夥紅樹林基金會及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發起保護大灣區紅樹林濕地活動 助恢復自然和生物多樣性

畢馬威中國夥紅樹林基金會及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發起保護大灣區紅樹林濕地活動 助恢復自然和生物多樣性

畢馬威中國與紅樹林基金會(MCF)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Hong Kong)聯合發起保護大灣區(GBA)紅樹林濕地的環保活動,以此慶祝 2022 年世界環境日。這個活動也是畢馬威中國在環境、社會和治理領域中對促進生物多樣性承諾的一部分。 活動當天近有90人參加了在廣州、深圳和香港的聯合志願者活動,旨在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並為建設綠色灣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廣州和深圳的志願者與紅樹林基金會(MCF)於廣州灣咀頭濕地及深圳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為紅樹林清除入侵植物和清理垃圾的同時,香港的志願者團隊也攜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在米埔自然保護區以同樣的方式保護我們的濕地。 活動期間,還通過直播環節連線三地的志願者,通過線上互動彼此分享志願服務經驗,同時與無法參加現場活動的人分享,提升濕地保護和生態系統修復的意識。

VISION DEAL-Z(07827.HK)周五掛牌為本第二隻SPAC 畢馬威料為市場注入動力

VISION DEAL-Z(07827.HK)周五掛牌為本第二隻SPAC 畢馬威料為市場注入動力

由阿里巴巴(09988.HK) 前執行副總裁衛哲發起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 VISION DEAL-Z(07827.HK)公布,發售約1億股A類股份及5,005萬份上市權證,每股A類股份發售價為10元,每兩股A類股份獲發一份上市權證。A類股份每手11萬股計,每手初始價值為110萬元, 上市權證每手買賣單位為5.5萬份,將於本周五(10日)掛牌並成為本港第二隻上市SPAC。聯席保薦人為花旗及海通國際。 公司概無申請批准B類股份及發起人權證在聯交所上市及買賣。A類股份將佔緊隨發售完成後已發行股份總數的80%。上市權證可換取合共最多2,502.5萬股A類股份,佔緊隨發售完成後已發行股份總數的20%。此外,公司擬重點關注專門從事智能汽車技術;或具備供應鏈及跨境電商能力,從國內消費升級趨勢中受益的中國優質公司。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諮詢組合夥人劉大昌表示:「自香港SPAC上市機制於2022年1月生效至今,共錄得12家公司申請,而首家SPAC已於3月18日掛牌,總括本年首季市場對此嶄新的上市機制反應理想。然而,基於近月市況波動、流動性收緊,SPAC的活躍度亦隨整體新股市場偏向淡靜。近日有新一家SPAC進行招股,有望為市場注入動力並帶來香港第二家SPAC。我們期望隨著未來市況改善,更多SPAC可著陸於香港,並在進行併購交易時引進高增長、創新的新經濟行業企業,進一步優化及活化香港市場。」

畢馬威:家族事業可持續性取決於企業家背景及家族成員投入程度等

畢馬威:家族事業可持續性取決於企業家背景及家族成員投入程度等

畢馬威中國調查發現,家族事業是否可持續,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強勁的企業家背景、家族成員對其事業的情感投入程度,及家族的下一代成員有否在家族業務以外勇於作出新嘗試。調查訪問來自70國家及地區的2,439個家族事業領袖。其中81% CEO為男性,19% CEO為女性。24%的家族事業仍透過家族理事會進行決策,59%透過董事會進行。調查發現,有企業家背景、領導層具魅力,及作多元化發展的家族事業,在財務及非財務(社會資本及情感聯繫等方面)表現較其他家族事業優勝。表現優秀的家族事業傾向持續創新,家族成員亦持有較強的情感連繫。調查並發現,家族事業首選CEO需要具備的條件為,願意為帶領「追隨者」達成超越目標,而改變既有價值、信念及態度的領袖,其次則為具領袖魅力的類型。另外,有能力帶領他人的領袖,亦可為業務帶來更佳進度,其財務表現、社會及環境表現更佳,亦有助凝聚家族忠誠度及令品牌更爲突出。

畢馬威:中國口腔醫療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

畢馬威:中國口腔醫療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

第一屆中國社會辦口腔醫療企業50項目於5月31日正式啓動,項目由畢馬威中國主辦,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口腔分會作為學術指導,畢馬威中國副主席吳國強表示指,口腔醫療行業是一個市場化、成熟度和縱深程度非常高的醫療垂直細分行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群眾健康意識的提高,口腔醫療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他認為未來口腔醫療消費需求逐漸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移,對牙齒美容保健方面的需求強勁,將為口腔醫療行業注入新活力。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表示,在中國社會辦口腔醫療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依然存在著行業規模大小不一、醫療質量良莠不齊、虛假廣告、低價惡意競爭、社會信用缺失等問題,需要行業組織的規範化管理。社會辦口腔醫療機構該如何規範發展,已經成為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畢馬威:市場波動影響首季券商整體業績受壓 行業向「重資產化」與「高效化」轉型

畢馬威:市場波動影響首季券商整體業績受壓 行業向「重資產化」與「高效化」轉型

畢馬威中國發表的《2022中國證券業調查報告系列-證券行業趨勢及戰略洞察》報告指出,2022年以來,國內疫情發展、國際形勢變化、大宗商品市場波動,以及美聯儲寬鬆政策的退出,是市場面臨的重要不確定因素。受市場大幅波動影響, 一季度券商整體業績承壓。目前,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券商作為資本市場重要參與者,正不斷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奮楫篤行,共譜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2年第一季度,券商業績受市場波動整體業務受到影響。根據wind數據,42家上市券商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94.64億元,歸母淨利潤250.92億元,分別同比下滑29.05%和43.43%。除投行錄得同比增長,其他各項業務均出現下滑,其中投資業務是上市券商營收下滑的最主要因素。我們同時發現,頭部綜合性券商業績下降明顯小於中小券商。如何在波動的市場環境下,依然保持一個較為穩健的增長模式,是未來券商考慮的重點問題。券商需進一步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業務模式和特點,制定中長期發展策略。 從整體證券業競爭格局來看,報告顯示頭部券商強者越強的馬太效應持續凸顯,行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2021年十家大型上市券商歸母淨利潤合計1,271.63億元,同比增長30%。其次,券商主要業務也呈現行業集中度提升趨勢。以投行業務為例,IPO保薦機構前五名總計市場份額為56.76%,前十名總計市場份額為72.62%,略微高於2020年的54.98%和70.96%;承銷商再融資規模CR5為63.45%,CR10為73.75%,前兩家市佔率累計佔比超過三分之一。 從整體證券業競爭格局來看,報告顯示頭部券商強者越強的馬太效應持續凸顯,行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2021年十家大型上市券商歸母淨利潤合計1,271.63億元,同比增長30%。其次,券商主要業務也呈現行業集中度提升趨勢。以投行業務為例,IPO保薦機構前五名總計市場份額為56.76%,前十名總計市場份額為72.62%,略微高於2020年的54.98%和70.96%;承銷商再融資規模CR5為63.45%,CR10為73.75%,前兩家市佔率累計佔比超過三分之一。 報告總結,自2019年以來,證券業營收與淨利潤維持雙位數增長,近四年年化增長率分別為24%和42%;證券行業淨利潤率與ROE自2018年的25.02%和3.56%,分別提升至2021年的38.04%和7.83%。全行業槓桿率的增長、淨利潤率和資產周轉率的提升共同驅動了ROE增長,體現出整個行業進一步向「重資產化」與「高效化」轉型。

香港首季GDP扭轉先前四季增長趨勢收縮4% 港府料環球經濟前景轉差續影響出口表現

香港首季GDP扭轉先前四季增長趨勢收縮4% 港府料環球經濟前景轉差續影響出口表現

香港經濟在二零二二年第一季明顯惡化。外圍方面,環球需求增長減慢,加上疫情對跨境運輸造成干擾,顯著拖累出口表現。本地方面,本地第五波疫情及因而實施的限制措施,嚴重打擊廣泛的經濟活動和經濟氣氛。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收縮4.0%,逆轉先前四季的增長趨勢。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下跌3.0%。 港府認為,展望未來,環球經濟前景轉差,或會繼續影響香港的出口表現。烏克蘭局勢持續緊張料會使國際能源和商品價格維持高企,加劇對供應鏈及運輸的干擾,並打擊經濟氣氛。面對通脹加劇,主要央行料將加快收緊貨幣政策,進一步壓抑環球經濟增長。環球疫情的演變和中美關係的發展也會增添不確定性。不過,隨着本地疫情好轉,內地與香港之間跨境運輸不暢的情況可望逐漸緩解,從而為對外貿易提供一些紓緩。 畢馬威中國的《中國經濟觀察》指出,一季度Omicron導致的新一波疫情在香港爆發,單日新增確診一度超過3萬例,截至5月4日,此輪疫情累計死亡人數超9,100人,大多數是未完成疫苗接種或者疫苗接種有效率較低的老年群體。此輪疫情對香港經濟造成明顯衝擊,一季度GDP實際增速下降4.0%,打斷之前連續四個季度的復蘇勢頭,再次陷入收縮。近期香港單日新增確診已經下降,防疫措施分階段逐步放開,包括取消對家庭聚會的限制、允許公園和健身房等恢復開放等。隨著疫情傳播逐步得到控制,再加上政府推出新一輪消費券計劃刺激消費,以及新一輪保就業計劃穩定市場主體和居民就業,將助力香港經濟逐步回穩。 就業市場方面,一季度香港由於出現新一波疫情,就業市場承壓。一季度季調失業率由3.9%逐月上升至5.0%,失業人數逐月增加至18.9萬人,達到去年9月以來新高。按行業分析,幾乎所有行業失業率均有所上升,與消費及旅遊相關的行業合計失業率上升1.8個百分點至8.9%,其中餐飲和零售業失業率分別上升2.6和1.4個百分點至11.0%和7.7%。同時建築和藝術娛樂行業的失業率也顯著上升。展望前期,短期內香港就業市場仍將面臨一定壓力。香港特區政府已於4月開始新一輪保就業計劃,從保市場主體和保員工就業等方面提出多項紓困措施,助力穩就業。 對外貿易方面,外需有所放緩,再加上香港一季度疫情較為嚴重,其與內地之間的跨境貿易也受到衝擊,拖累香港進出口。與去年四季度相比,香港一季度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分別下跌2.9%和1.8%。主要國家和地區方面,出口至英國、中國內地、日本和泰國跌幅較大,出口至美國雖仍錄得增幅,但增速有所放緩。主要貨品方面,大部分商品類別進出口總額均下跌,其中通訊設備、辦公用品跌幅均排在前兩位。展望前期,地緣衝突將導致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顯著放緩,外需進一步回落,香港出口將繼續承壓。不過近期香港本地疫情出現回穩態勢,跨境運輸不暢的問題將有所緩解,可為香港出口提供一定支撐。 資本市場方面,受疫情的影響,疊加地緣衝突和加息預期等為全球經濟帶來更大不確定性,一季度香港IPO市場有所放緩。港交所一季度有16家企業成功上市,較去年同期的32家減半。首發募資金額也顯著下跌,一季度僅有146.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減少89.3%,較去年四季度也減少了67.7%。此外,一季度有1家中概股回歸——蔚來。在中企赴美上市面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香港繼續成為回歸上市的首選地。在投資行業板塊方面,一季度工業市場、信息技術、媒體及電信行業以及醫療保健及生命科學行業是募資總額排名前三的行業,佔募集總額的91%。進入二季度,香港疫情逐漸好轉,經濟將持續復蘇,截至目前,有超過150家公司正在申請港交所上市,預計下半年香港資本市場將重新回溫。

Page 3 of 4 1 2 3 4
Are you sure want to unlock this post?
Unlock left : 0
Are you sure want to cancel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