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KPMG

畢馬威:第三季度香港IPO活動有所增多

畢馬威:第三季度香港IPO活動有所增多

畢馬威中國發表的《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2022年前三季度回顧》,本年度首九個月美國及香港的集資額較2021年同期分別下跌94%及76%。然而,香港的IPO活動在第三季度有所增加,總括27個IPO項目共籌得66億美元,為2022年首兩季度總集資額逾兩倍。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及執業技術主管合夥人劉國賢表示:「通脹、加息和地緣政治因素,均導致全球 IPO 市場放緩,有關不確定因素可能會在短期內持續。很多企業對於上市計劃採取觀望態度,導致部分IPO項目因此被推遲。」 在第三季度,香港錄得了兩個大規模的上市項目,每個項目集資額均超過100億港元。本年度,中概股回歸上市仍然是香港資本市場的重點之一。在2022年的首三季,已有 8 家在美國掛牌的內地企業回歸香港上市,而 2020 年和 2021 年全年分別有 9 家及 8 家。 總括這8家中概股目前市值共達逾4,700億港元,佔年初至今IPO企業的總市值逾30%。 本地政府機構正在檢討法規,以協助商業化尚處於早期階段的專業科技企業上市,預計有關新上市機制的公開諮詢將在未來數周公佈,目標最早於2022年底完成修例,或可讓從事人工智能、半導體、雲計算、機器人科學及新能源等業務而目前未符合上市要求的大型科技企,將來更容易踏足香港市場。

畢馬威中國料中概股回歸趨勢將持續

畢馬威中國料中概股回歸趨勢將持續

港交所今日公布2022年上半年業績,上半年新上市公司數目27間,少於去年同期的45間,IPO集資額按年減少90.7%至197億元。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諮詢組合夥人劉大昌表示,2022年,環球資本市場受到通脹預期、加息、緊縮貨幣政策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包括香港在內的多個主要IPO市場活動皆顯著放緩。觀乎過去一段時間,中美監管限制存在不確定性,中概股面臨在美退市風險,不少企業因此選擇回港作第二或雙重主要上市。此外亦有一些原訂於美國尋求上市的中國企業考慮在A股或港股掛牌。 他續指,事實上中國內地及香港的交易所一直在完善機制,以促進於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回歸。目前在港以第二或雙重主要形式上市的中概股,佔美國上市中概股總市值逾70%。對發行人而言,退市不確定因素一旦存在,預期這種回歸趨勢將會持續。

畢馬威中國料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5.5% 全年經濟增長4.1%

畢馬威中國今日發布2022年三季度《中國經濟觀察》報告,報告指出,2022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累計按年增長2.5%,二季度中國經濟按年增長0.4%,較一季度增速回落4.4個百分點。 3-5月期間,傳染性更高的Omicron變異毒株引起新一輪疫情傳播,為了防控疫情,全國部分地區採取了嚴格的封控措施,二季度經濟活動受到一定影響。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表示,6月以來,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有效控制、宏觀支持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復工達產有序展開,工業生產、投資、消費等領域按月明顯改善,展現了我國經濟的韌性。畢馬威中國預計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保持在5.5%左右,2022年全年經濟增長4.1%。 報告指出,出口仍保持韌性,但下半年動能可能有所趨緩。在全球貿易受到地緣政治以及疫情雙重衝擊的環境下,上半年中國外貿形勢依然穩健,貨物貿易進出口按年增長10.3%。展望隨著海外主要國家快速收緊貨幣政策對抗通脹,全球經濟增速放慢,下半年中國出口動能可能有所回落。而7月摩根大通全球製造業PMI指數持續下行,錄得51.1,創24個月以來新低,預示外需將有所減弱。

畢馬威:亞洲風險投資交易達2,206宗 涉資245億美元

畢馬威:亞洲風險投資交易達2,206宗 涉資245億美元

畢馬威私人和家族企業諮詢服務發表最新一期的《風投脈搏》報告指出,全球於2022年第二季度共達成了8,420宗風險投資交易,總金額達1,202億美元。 能源仍然是亞洲區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部份企業甚至在早期就開展各輪大型融資。在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企業高景太陽能透過A輪融資成功集資2.51億美元。近數季度資料顯示能源企業在早期就開展大型融資項目,這或反映能源初創企業較其他行業資本密集。 該報告指出,亞洲市場第二季度投資金額回落至245億美元,涉及2,206宗風險投資交易,市況仍然疲弱。在2022年第2季度,中國的風險投資繼續從以美元為基礎的風投基金向以人民幣為基礎的風投基金傾斜,中國本地的風險投資基金在支持中國初創企業快速發展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畢馬威中國客戶諮詢與創新事務合夥人査瑋亮(Egidio Zarrella)表示:「整體而言,中國的風險投資於今年上半年大幅放緩。然而,市場於機械人、半導體及ESG等領域的投資仍見強勁 —— 這些都是中央政府最新的五年計劃中的核心領域。」 展望未來,鑑於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加上地緣政治和宏觀經濟環境的不明朗因素,預計2022年第三季度的中國風險投資市場仍然會相對疲弱,集資活動也將持續淡靜。 然而,隨投資者及企業欲善用估值較低及融資環境緊縮這些優勢,捉緊實現無機增長及獲得市場份額的機會,整個亞洲地區的併購活動有望在2022年第三季度得到提振。觀乎中國市場,預計能源、半導體及ESG行業對投資者仍具吸引力。 畢馬威中國科技、媒體及電信業審計主管合夥人盧鶤鵬指出:「投資者對人工智能及電動汽車等領域興趣甚為濃厚,這些都是中國政府不斷致力推動的領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ESG可能仍是熱門的投資領域。在最近數個季度,我們看到多家大型風險投資公司都設立了專門用來進行ESG相關投資的基金。」 在香港,即使整體融資環境仍然充滿挑戰,但預期風險投資在未來數月會不斷增加,而醫療科技、保險科技和綠色科技行業將會受惠。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可持續金融樞紐仍然是2022 年第二季度的重點項目,而香港金融管理局繼續致力通過與本地和國際銀行合作,推動綠色金融計劃發展。 畢馬威中國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行業香港主管合夥人朱雅儀總結說:「儘管香港風險投資市場面對挑戰,但政府在新冠病毒疫情的衝擊下繼續積極支持經濟發展,我們對長遠前景仍然保持樂觀。此外,我們的金融體系擁有穩健的根基,而且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和其他政府部門亦致力承諾將香港發展為可持續金融樞紐。」

畢馬威調查:2022年薪酬及花紅前景樂觀 去年轉工者三分一加薪逾兩成

畢馬威調查:2022年薪酬及花紅前景樂觀 去年轉工者三分一加薪逾兩成

畢馬威中國最新發表的《2022年香港高管人員薪酬展望》顯示,來自不同行業的高管均預期增聘員工,而受惠經濟改善,除花紅有所增加外,加薪預期亦較2021年提升。報告顯示人才招聘競爭仍然激烈,令僱主須尋求更創新的方式吸引及挽留人才。 調查由畢馬威中國委託YouGov於2022年1月3日至16日期間在網上進行,共有794名高管參與。 畢馬威中國個人服務主管合夥人施禮信 (Murray Sarelius) 表示:「在2022年年初進行是次調查時,受訪高管人員對市場的展望非常樂觀。雖然香港短期內會受到第五波疫情影響,但相信近日宣布放寬的社交距離措施將帶動樂觀情緒,回復至與調查結果一致的水平。」 2022年員工人數預期向好 調查發現,橫跨各個行業,逾三分一(35%)受訪者預期今年在香港營運的員工人數將增加,有別於過去兩年受疫情及經濟活動減少拖累的情況,今年受訪者對員工人數的整體預期大幅改善,預期員工人數會增加的受訪者淨比例按年淨增21個百分點 (2022年淨增長為25%,2021年淨增長僅為4%)。 對於高管及人力資源專家來說,包括銷售、前線業務人員及客戶關係等與收入來源相關的職位仍然是新招聘的重點,其次是營運和資訊科技。調查發現,按行業劃分,專業服務(44%)及金融服務(39%)今年計劃增聘員工的比例最高,反映企業在應對新的監管措施與針對ESG的舉措,以至就業市場緊張等因素均帶動了人力需求。 調查指出,受訪者繼續將薪酬待遇 (71%)、事業發展和晉升機會 (48%) 及企業文化 (44%) 列為尋找新工作機會的主要誘因,報告亦指出金融服務業為員工提供的福利最多元化。 2022年薪酬及花紅前景樂觀 就業市場氣氛與2020及2021年比較復甦,而轉工情況在2021年轉趨活躍,有27%的受訪者表現期內曾轉工,而2020年及2019年的比例分別為18%及29%。助理經理或以下級別人員轉工情況更為普遍,比例達44%,遠高於2020年時的12%及2019年疫情爆發前的34%。而在去年曾轉工的受訪者中,約三分一(36%)人工加幅逾20%,並有19%人加薪30%或以上。 至於留在原職的受訪者,有50%表示於2021年獲加薪,而2020年相關比例僅40%。總體而言,有19%受訪者獲加薪3-5%,而獲加薪6%或以上的受訪者則達20%。去年加薪幅度最高的行業為金融服務業及專業服務業,分別有25%及30%人獲加薪一成或以上。 去年花紅亦更為豐厚,調查顯示有接近七成受訪者獲發花紅,而50%受訪者獲發多於一個月的花紅,整體的平均花紅水平由2020年的1.83個月提升至2021年的2.21個月,已貼近疫情前水平(2.23個月)。 ...

畢馬威:中國餐飲業轉型數碼化應對疫情 上市融資應對資金風險

畢馬威:中國餐飲業轉型數碼化應對疫情 上市融資應對資金風險

畢馬威夥拍中國烹飪協會、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及深圳市烹飪協會發表的報告顯示,在疫情影響下,超八成餐飲企業認為經營上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客流量不穩定,此外,材料漲價、租金上漲等造成經營成本壓力陡增,極大考驗著企業的現金流和資金鏈。與此同時,行業內競爭日趨白熱化,受訪企業中有近三成企業認為受到同類型餐飲業競爭的嚴重影響,因而促使不少企業傾向運用數字化手段改造業務模式,如開闢外賣市場、開拓電商和直播銷售渠道,進行自我變革創新。 報告指出,回顧過去兩年,為了應對外部疫情反覆以及業內激烈競爭帶來的雙重風險,不少餐飲企業在規模化擴張的進程中表現突出,通過利用資本以及數字化轉型,不斷突破企業發展瓶頸,帶動了餐飲行業資本化和數字化的新趨勢。 一方面,資本市場對餐飲企業持更開放的態度,企業經營者也逐漸意識到資本力量帶來的益處,相互作用下,資本與餐飲業聯繫更加緊密,行業迎來資本化浪潮。另一方面,餐飲業正加速向數字化零售方向轉型,逐步構建人、貨、場三者關係,在運營、數據、營銷和管理全方位開展變革,重塑餐飲企業核心競爭力內核。 為了幫助餐飲企業把握行業前沿趨勢,提升抗風險能力,報告研究團隊結合實際案例研討,對業務增長突破口進行挖掘。根據報告,餐飲企業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以應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第一,上市融資是企業應對風險的有效途徑。在上市融資之前,餐飲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不僅能緩和現金流壓力,也會帶來企業運營機制方面的增值服務。企業的成功上市,是對企業管理水平、發展前景、盈利能力的肯定,會提高公眾對餐飲企業的認可度,有利於迅速提高餐飲企業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亦有利於吸納優秀人才,提升員工忠誠度。 第二,企業需要與其成長階段匹配的財務制度。如同大多數行業一樣,餐飲企業的成長歷程都會經歷起步(夫妻店,家族店)、引入投資者、快速發展(設立分店,加盟,連鎖)、啟動上市準備、成功上市、再融資幾個階段。財務管理是企業內部管理的中樞,企業在日常運營過程中需要構建並完善財務制度,不同成長階段的公司財務管理的目標存在較大差異,配套的財務制度也應隨時優化。 第三,數字化解決方案助企業實現創新增長。在傳統依靠門店和品類擴張的基礎上融入技術要素,可構建起顧客與品牌的高效鏈接,驅動餐飲企業突破業務增長瓶頸,如企業可以利用消費者畫像等大數據的分析更加精準地對門店位置及銷售品類進行取捨。另一方面,餐飲企業應尋求數字化在新業務場景下的創新應用,加強人工智能模式的投入,實現真正的「全鏈路」營銷和數字化新零售。 近年來,不少餐飲企業逐漸意識到資本對於企業生存的意義,主動尋求外部融資,既可以大大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也有助於企業加快建立現代化管理體系。與此同時,餐飲企業也在積極適應市場的變化,主動進行數字化變革轉型,通過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滿足日益個性化的餐飲消費需求。

畢馬威指2022年首季新股市場表現放緩 香港五甲不入集資額僅去年一成

畢馬威指2022年首季新股市場表現放緩 香港五甲不入集資額僅去年一成

受環球地緣政治局勢影響,加上供應鏈持續出現瓶頸以及加息等因素為全球經濟增添不確定性,今年年初香港IPO市場氣氛趨向淡靜。 雖然本地Omicron 疫情持續影響了香港新股市場及其他集資活動,但來自不同板塊的公司仍為香港市場帶來充裕的上市申請量,預期IPO市場在未來數月將好轉。上海證券交易所於2022年首季錄得 A 股市場 近10 年以募集金額計最大規模的IPO,集資總額年初迄今達 173 億美元,排名為全球證券交易所之首。 畢馬威中國發表的《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2022年第一季度回顧》的分析顯示,2022 年首季迄今全球募集資金總額為 522 億美元,較 2021 年首季回落 54%,但以過去5年計仍處於高水平。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及執業技術主管合夥人劉國賢表示﹕「全球市場氣氛持續受到環球經濟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以及貨幣政策發展正常化影響。儘管如此,企業對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仍然不斷增加,構成充裕的上市申請量,有助穩定主要新股市場的發展勢頭。加上在科技、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創新及可持續發展企業增長的帶動下,隨著種種不確定因素逐漸釋除,我們對全球集資活動持樂觀的態度。」 今年第一季度A 股市場表現相對理想。儘管與去年同期相比,市場集資宗數有所減少,但募資總額達到人民幣1,814億元,較去年第一季度增長138%,創第一季度歷史新高。這歸因於一家大型流動網絡營運商上市,該項目募集金額達人民幣560億元,佔2022年首季度A股市場募資總額的31%。 受惠於「十四五」規劃下政府的持續支持,畢馬威中國預期醫療保健及生命科學和高端製造業將持續增長,並繼續成為 ...

Are you sure want to unlock this post?
Unlock left : 0
Are you sure want to cancel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