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經濟

9月零售僅升0.2%業界指市況續疲弱

9月零售僅升0.2%業界指市況續疲弱

政府統計處公布,9月零售額臨時估計為281億元,按年微升0.2%,遜於市場預期增長1.7%;銷貨量按年更跌1.5%。政府發言人表示,本地疫情大致穩定、勞工市場情況改善及消費券計劃在短期內繼續支持消費需求,但金融狀況收緊將更大程度抵消這些正面影響。 市場早前預期新一輪消費券可大幅帶動零售銷售表現,不過由於9月份市況波動,導致消費表現呆滯,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網上銷售保持強勁增長,銷售價值臨時估計為29億元,按年升27.5%,佔總銷售10.2%。 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透露,9月份本港零售額持平反映市道呆滯,即使汽車及未分類耐用消費品銷售理想,但主要是基於有汽車及手機新型號推出,留意到部分民生消費如百貨公司、衣服和家具等,生意持續下滑,顯示整體市況仍然疲弱。 她續指,10月政府派發第二期電子消費券對零售業影響正面,其中發放消費券的首周,九成零售商透露,生意按周有單位數至四成增長;升幅較顯著的類別是百貨公司、家品及家具,生意錄得一倍增長。

香港第二季預估本地生產總值較上年同期實質下跌1.4%

香港第二季預估本地生產總值較上年同期實質下跌1.4%

政府統計處今日發布今年第二季的本地生產總值預先估計數字。根據預先估計數字,今年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較上年同期實質下跌1.4%,而第一季的跌幅為3.9%。本地生產總值下跌主要是由於季內對外貿易表現疲弱所致。 按本地生產總值各個主要組成部分分析,私人消費開支在今年第二季與上年同期比較實質大致維持不變,而第一季則下跌5.8%。 按國民經濟核算定義計算的政府消費開支,繼今年第一季上升6.7%後,在第二季與上年同期比較實質上升13.0%。 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在今年第二季與上年同期比較實質下跌3.0%,而第一季的跌幅為7.8%。 同期,按國民經濟核算定義計算,貨品出口總額與上年同期比較錄得8.6%的實質跌幅,較第一季4.5%的跌幅加劇。按國民經濟核算定義計算,貨品進口繼今年第一季下跌5.9%後,在第二季實質下跌6.2%。 服務輸出在今年第二季與上年同期比較實質上升1.8%,而第一季則下跌2.9%。服務輸入在今年第二季實質下跌0.7%,而第一季的跌幅為3.8%。 經季節性調整而作相連季度比較的本地生產總值,在今年第二季較第一季實質上升0.9%。 政府發言人表示,香港經濟在第二季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較預期小。隨着本地疫情普遍改善和社交距離措施繼而放寬,加上政府各項支援措施的幫助,本地活動略見恢復。然而,近期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數字回升和金融狀況收緊,影響了季度後期的復蘇勢頭。外圍方面,環球需求減弱及內地與香港之間的跨境陸路貨運往來持續受阻,對香港的出口造成嚴重影響。根據預先估計數字,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在二零二二年第一季按年收縮3.9%後,跌幅在第二季放緩至1.4%。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在上一季下跌2.9%後,在第二季反彈0.9%。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前景惡化將在今年餘下時間繼續拖累香港的出口表現。供應側的干擾和烏克蘭局勢持續緊張令先進經濟體通脹高企,以及許多主要央行加大力度收緊貨幣政策,料將顯著壓抑經濟增長。雖然內地經濟應會進一步復蘇,但或未能完全抵銷先進經濟體轉差的影響。不過,如果內地與香港之間的跨境陸路運輸持續改善,或能為香港的對外貿易提供一些緩解。

富達:全球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大增 歐洲經濟陷入衰退及美國經濟硬着陸可能性偏高

富達:全球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大增 歐洲經濟陷入衰退及美國經濟硬着陸可能性偏高

富達指出,2022年上半年,節節攀升的通脹及俄烏戰事持續困擾全球經濟和投資市場,促使各主要央行試圖於收緊金融環境抑通脹,與減低對經濟增長影響之間取得平衡。展望第三季,硬着陸程度、中國內地再次解封重啟經濟,及全球消費者面臨考驗等三大主題,將主導投資市場情緒,亦可成為未來數年全球經濟及市場走向的關鍵轉捩點。 富達國際全球首席投資總監Andrew McCaffery指出,在通脹加劇,全球供應鏈正在重組下,美國聯儲局帶領多國央行政策更偏向鷹派,視遏制通脹優先於實現經濟軟着陸的首要任務,並認為這是全球經濟「大重置」(The Great Reset)的序幕,全球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因而大增,以致歐洲經濟陷入衰退及美國經濟硬着陸的可能性偏高。 富達認為,今年3月,各主要央行似乎仍有可能透過提前加息及微調策略,實現經濟軟着陸。隨着通脹於第二季持續上升,經濟轉趨向硬着陸,市場的焦點亦轉為硬着陸的方式及程度。 這次經濟着陸的轉向,始於聯儲局決定以行動實踐其鷹派言論,繼6月加大加息力度後,局方有望於7月再次加息0.75厘。至於歐洲央行和英倫銀行,基於烏克蘭戰事對歐洲經濟的影響愈來愈大,區內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亦持續增加,預料會採取相對溫和的加息步伐,儘管如此,全球經濟增長所面臨的風險顯而易見,富達將預測經濟硬着陸的可能性由35%提升至60%。 另外,相較歐美等大多數國家,中國內地正處於迥然不同的經濟週期及防疫階段。在「清零」的防疫政策下,早前包括北京及上海等多個主要城市曾實施嚴格的封控措施,在今年4至5月間構成短暫的經濟下滑。 中國內地解除從春季實施的封禁措施,明顯利好經濟增長,但現時有些經濟指標則提醒我們對中國內地經濟前景仍需保持審慎,其中包括內地一手房銷售仍遠低於過往水平,及失業率持續上升,尤其是青年失業率等,均為重視社會穩定的中國政府帶來隱憂。 儘管中國內地持續加大財政及貨幣政策支持經濟的力度,但最終效果仍屬未知之數,解封後的消費者信心意向亦未明朗,加上中國內地經濟復甦力度,是否足以抵銷全球其他地區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也有待觀察。即使如此,下半年中國內地與其他地區的經濟趨勢仍有可能出現分歧。

李克强:穩定經濟的政策早出快出

李克强:穩定經濟的政策早出快出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上提到,要將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穩定經濟的政策早出快出,不推出不利於穩定市場預期的措施,並同時制定應對遇到更大不確定性的預案。 會議指出,擴大政府債券的有效投資,是帶動消費擴大內需、促就業穩增長的重要舉措。按照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的原則,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3.65萬億元。同時,要更好發揮專項債效能,支持新基建等項目建設,重點用於交通、能源、生態環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項目基礎上,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公共服務等項目。 會議又提到,要鼓勵境外中長期資金購買國債,落實好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金融系統要加強配合,保障國債有序發行,支持項目建設融資。

Are you sure want to unlock this post?
Unlock left : 0
Are you sure want to cancel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