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畢馬威

畢馬威中國:疫情影響復甦步伐  次季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畢馬威中國:疫情影響復甦步伐 次季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畢馬威中國發表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觀察報告,認為在新冠肺炎變種病毒之下,中國加強隔離政策,部份城市甚至自3月中起全面封城。單計4月,有41個城市部份地區錄得地區感染十日以上,佔中國人口的21.5%及GDP的25.7%。 該行指出,雖然第一季中國工業生產增長強勁,但防疫政策加強下限制流動性,影響物流及供應鏈運作,為中國第二季經濟增長增添壓力。3月工業生產使用率自2月的77.5%下降至75.8%。而內地零售銷售表現疲弱,3月零售銷售按年下降3.5%,為2020年8月以來首次錄得跌幅。3月中國失業率自2月的5.5%上升至5.8%,畢馬威中國相信,市民消費仍然將會趨向謹慎。 另外,為應對經濟增長放緩,中國政府分別透過財政及貨幣政策支持增長,包括於第一季發行1.3萬億元人民幣的政策專項債以支持基建投資,人民銀行亦於4月下降存款準備金率,為市場注入5,300億元人民幣流動性。由於中國政府早前於兩會制訂經濟增長5.5%的目標,現時面對相當壓力,因此畢馬威中國預計,未來數月將有進一步支持經濟增長的政策公布

畢馬威中國指信息科技盡職調查助提振赴港上市信心

畢馬威中國指信息科技盡職調查助提振赴港上市信心

畢馬威中國指出,受到新冠疫情持續肆虐及地緣政治和經濟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在今年首季度,香港市場募集資金同比下跌,雖然如此,在中企赴美上市面臨各種不確定性及香港市場增設SPAC上市機制的情況下,未來必將吸引更多內地或其他地區的科技創新以及新經濟型企業赴港上市,不僅有助恢復香港資本市場發展,也將繼續鞏固香港全球首選集資中心地位。 畢馬威中國認為在香港市場放寬上市要求把握更多市場機遇的同時,對香港交易所在保障投資者權益與維持市場質量之間的平衡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的盡職調查不僅能讓企業更好地瞭解自身實力和潛在的風險,還能讓公眾和潛在投資者對公司的管控有效性和業務可持續性更具信心。 畢馬威認為隨著大量TMT(信息技術、媒體及電信)企業赴港上市以及中概股回歸,信息科技盡職調查已經成為很多保薦機構最為依賴的專業盡職調查方式之一,甚至是赴港上市盡職調查工作的必要組成部分,而信息科技盡職調查可以輔助保薦人和企業進行數據驗真調查,保障基礎數據的可靠性。只有利用信息科技盡職調查穿透分析企業交易流水數據及管理決策依據數據,才能真正掌握企業運營和管理的實際情況 畢馬威相信對於企業財務狀況,企業以及保薦人通常會委托核數師根據香港核數準則完成財務報表的審計工作;對於企業業務表現狀況,例如活躍用戶指標(DAU/MAU/AAU)、留存率(Retention)及各用戶平均收入(ARPU)也需要專業團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盡職調查,以輔助保薦人調查業務關鍵指標準確性以及業績表現的真實性,掃除業務舞弊風險。

畢馬威中國:美聯儲加息將對香港銀行的淨息差帶來正面影響

畢馬威中國:美聯儲加息將對香港銀行的淨息差帶來正面影響

美國聯儲局加息半厘,畢馬威中國金融服務業合夥人馬紹輝 (Paul McSheaffrey)指,美聯儲加息將對香港銀行的淨息差帶來正面影響,這是當下環境的一大亮點。香港近期的本地生產總值數據、以至中國在達成經濟增長目標可能面對的挑戰,均反映了香港目前的經濟狀況,亦代表銀行在香港的貸款增長方面可能面對更大挑戰,而需要謹慎監控貸款組合的信貸質量。

畢馬威:去年中國股權市場募集基金新成立基金按年增27.8%  醫療健康投資規模佔比最大

畢馬威:去年中國股權市場募集基金新成立基金按年增27.8% 醫療健康投資規模佔比最大

畢馬威中國發布的《2021年中國股權投資動態》報告指出,2021年VC/PE市場新成立基金增長顯著,新成立基金共9,748隻,按年增長27.8%。基金總認繳規模為8,025億美元,按年增長34.5%。年內VC/PE市場投資整體企穩,總投資規模為1,992億美元,較2020年按年增長10.2%,顯示出後疫情時代投資者的信心已逐漸改善。 從行業來看,2021年投資規模位列前五的分別是醫療健康、IT及信息化、互聯網、製造業、金融,分別佔比19%、16%、12%、10%和7%。從投資增速來看,VR/AR行業按年增長544%,位列第一。在去年房地產調控收緊和教培行業 「雙減」政策的影響下,這兩個行業的投資趨冷,按年下降93%和76%。 而IPO已成為PE/VC機構實現退出的主要方式。通過IPO實現退出的交易數量由2020年的2,540例增至2021年的2,756例,增長9%。與此同時,2021年機構通過併購實現退出的數量較2020年大幅降低,降幅達44%。2021年,中國企業在A股,港股及海外市場IPO數量達656例,其中414家上市公司有VC/PE機構背景,IPO PE/VC機構滲透率達63%,處於5年峰值。文化傳媒、金融、企業服務、生活服務、醫療健康成為PE/VC IPO退出回報率最高的賽道,回報率在5倍到30倍間不等。 畢馬威預計,受新冠疫情持續傳播、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及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收緊等因素影響,今年宏觀經濟的持續復甦面臨更大壓力,對股權投資市場將帶來較大挑戰。

畢馬威發表《我們的影響力計劃》承諾2030年實現零碳排放

畢馬威發表《我們的影響力計劃》承諾2030年實現零碳排放

畢馬威中國發佈2021財政年度的《我們的影響力計劃》,概述了過去一年在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方面的一系列承諾之最新進展。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主席陶匡淳表示,畢馬威也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並承諾於2030年實現零碳排放,力爭做到行業模範。畢馬威指,公司積極推出內部環境政策,將環境因素納入業務運營之中,通過購買可再生能源證書,採購100%可再生電力,並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上一年減少8.2%。 公司亦倡導機會平等,努力消除就業和職業方面的歧視,截至2021年9月30日,畢馬威女性領導人員佔所有領導人員的42%,新晉合夥人中有54%為女性,董事會成員中有30%為女性。

畢馬威調查:2022年薪酬及花紅前景樂觀 去年轉工者三分一加薪逾兩成

畢馬威調查:2022年薪酬及花紅前景樂觀 去年轉工者三分一加薪逾兩成

畢馬威中國最新發表的《2022年香港高管人員薪酬展望》顯示,來自不同行業的高管均預期增聘員工,而受惠經濟改善,除花紅有所增加外,加薪預期亦較2021年提升。報告顯示人才招聘競爭仍然激烈,令僱主須尋求更創新的方式吸引及挽留人才。 調查由畢馬威中國委託YouGov於2022年1月3日至16日期間在網上進行,共有794名高管參與。 畢馬威中國個人服務主管合夥人施禮信 (Murray Sarelius) 表示:「在2022年年初進行是次調查時,受訪高管人員對市場的展望非常樂觀。雖然香港短期內會受到第五波疫情影響,但相信近日宣布放寬的社交距離措施將帶動樂觀情緒,回復至與調查結果一致的水平。」 2022年員工人數預期向好 調查發現,橫跨各個行業,逾三分一(35%)受訪者預期今年在香港營運的員工人數將增加,有別於過去兩年受疫情及經濟活動減少拖累的情況,今年受訪者對員工人數的整體預期大幅改善,預期員工人數會增加的受訪者淨比例按年淨增21個百分點 (2022年淨增長為25%,2021年淨增長僅為4%)。 對於高管及人力資源專家來說,包括銷售、前線業務人員及客戶關係等與收入來源相關的職位仍然是新招聘的重點,其次是營運和資訊科技。調查發現,按行業劃分,專業服務(44%)及金融服務(39%)今年計劃增聘員工的比例最高,反映企業在應對新的監管措施與針對ESG的舉措,以至就業市場緊張等因素均帶動了人力需求。 調查指出,受訪者繼續將薪酬待遇 (71%)、事業發展和晉升機會 (48%) 及企業文化 (44%) 列為尋找新工作機會的主要誘因,報告亦指出金融服務業為員工提供的福利最多元化。 2022年薪酬及花紅前景樂觀 就業市場氣氛與2020及2021年比較復甦,而轉工情況在2021年轉趨活躍,有27%的受訪者表現期內曾轉工,而2020年及2019年的比例分別為18%及29%。助理經理或以下級別人員轉工情況更為普遍,比例達44%,遠高於2020年時的12%及2019年疫情爆發前的34%。而在去年曾轉工的受訪者中,約三分一(36%)人工加幅逾20%,並有19%人加薪30%或以上。 至於留在原職的受訪者,有50%表示於2021年獲加薪,而2020年相關比例僅40%。總體而言,有19%受訪者獲加薪3-5%,而獲加薪6%或以上的受訪者則達20%。去年加薪幅度最高的行業為金融服務業及專業服務業,分別有25%及30%人獲加薪一成或以上。 去年花紅亦更為豐厚,調查顯示有接近七成受訪者獲發花紅,而50%受訪者獲發多於一個月的花紅,整體的平均花紅水平由2020年的1.83個月提升至2021年的2.21個月,已貼近疫情前水平(2.23個月)。 ...

畢馬威:中國主導2022年首季亞太區巨額風投交易

畢馬威:中國主導2022年首季亞太區巨額風投交易

畢馬威最新的2022年首季度《風投脈搏》報告,亞洲市場於本年第一季度達成了多宗超過1億美元的巨額風險投資交易,可見亞洲風投市場於季內仍穩健向好。該報告指出,不少亞洲地區吸引了多輪逾5億美元的融資交易,反映了亞洲市場整體的增長潛力。 在本年第一季度,亞洲區達成了2,712宗風險投資交易,總金額達326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下跌21.8%,跌幅歸咎於持續的全球地緣政治不確定性、變種病毒Omicron的爆發、市場波幅加劇,以及中國的持續監管變化。雖然交易的累計總額回落,但多個行業均成功吸引到新資金投資,包括教育科技、食品送遞、健康科技和企業對企業(B2B)服務。此外,區內於首季實現了一個較為健康的風投退出比率、退出金額近800億美元,為今年帶來一個強勁的勢頭。 中國企業在本年首季度主導了亞太區的風投市場,在十大風投交易中佔其中五宗。涉及中國企業的巨額交易包括總部位於宿遷的京東智能產業發展8億美元的B輪融資以及總部位於重慶的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7.84億美元B輪融資。 畢馬威中國客戶諮詢與創新合夥人査瑋亮(Egidio Zarrella)表示:「中國不斷表達對建立一個科技生態系統的長期承諾—尤其是在那些對整體經濟增長具重大策略性意義的領域。風投企業越發響應這些戰略倡議,為建立從電動汽車到半導體生產等各類產品的本地化供應鏈投入額外資金。」 畢馬威中國科技、媒體及電信業審計主管合夥人盧鶤鵬指出,在過去一個季度,電動汽車公司及科技企在中國市場吸引了巨額資金—無論是源於企業還是傳統風投公司。這些領域符合中央政府發展的重心,有效刺激經濟和促進就業,很有機會繼續吸引市場關注和投資。」 中國在首季主導巨額風投交易的同時,風投活動亦受到變種病毒Omicron爆發以及農曆新年期間的季節性放緩影響。畢馬威展望2022年餘下時間與未來,相信中國以至亞太區其他國家近期因疫情導致回落的風投市場活躍度將全面復甦。同時,隨著各國將投入越來越多資金把供應鏈轉移國內,將有更多重大的市場機會湧現。 畢馬威中國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行業香港主管合夥人朱雅儀指出,變種病毒Omicron的爆發以及相關防疫措施持續影響香港與中國大陸市場。雖然市場交易熱情仍然高漲,尤其是在國家重點發展的科技領域,但市場估值可能暫時受影響,直至疫情顯露好轉跡象。

畢馬威:中國餐飲業轉型數碼化應對疫情 上市融資應對資金風險

畢馬威:中國餐飲業轉型數碼化應對疫情 上市融資應對資金風險

畢馬威夥拍中國烹飪協會、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及深圳市烹飪協會發表的報告顯示,在疫情影響下,超八成餐飲企業認為經營上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客流量不穩定,此外,材料漲價、租金上漲等造成經營成本壓力陡增,極大考驗著企業的現金流和資金鏈。與此同時,行業內競爭日趨白熱化,受訪企業中有近三成企業認為受到同類型餐飲業競爭的嚴重影響,因而促使不少企業傾向運用數字化手段改造業務模式,如開闢外賣市場、開拓電商和直播銷售渠道,進行自我變革創新。 報告指出,回顧過去兩年,為了應對外部疫情反覆以及業內激烈競爭帶來的雙重風險,不少餐飲企業在規模化擴張的進程中表現突出,通過利用資本以及數字化轉型,不斷突破企業發展瓶頸,帶動了餐飲行業資本化和數字化的新趨勢。 一方面,資本市場對餐飲企業持更開放的態度,企業經營者也逐漸意識到資本力量帶來的益處,相互作用下,資本與餐飲業聯繫更加緊密,行業迎來資本化浪潮。另一方面,餐飲業正加速向數字化零售方向轉型,逐步構建人、貨、場三者關係,在運營、數據、營銷和管理全方位開展變革,重塑餐飲企業核心競爭力內核。 為了幫助餐飲企業把握行業前沿趨勢,提升抗風險能力,報告研究團隊結合實際案例研討,對業務增長突破口進行挖掘。根據報告,餐飲企業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以應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第一,上市融資是企業應對風險的有效途徑。在上市融資之前,餐飲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不僅能緩和現金流壓力,也會帶來企業運營機制方面的增值服務。企業的成功上市,是對企業管理水平、發展前景、盈利能力的肯定,會提高公眾對餐飲企業的認可度,有利於迅速提高餐飲企業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亦有利於吸納優秀人才,提升員工忠誠度。 第二,企業需要與其成長階段匹配的財務制度。如同大多數行業一樣,餐飲企業的成長歷程都會經歷起步(夫妻店,家族店)、引入投資者、快速發展(設立分店,加盟,連鎖)、啟動上市準備、成功上市、再融資幾個階段。財務管理是企業內部管理的中樞,企業在日常運營過程中需要構建並完善財務制度,不同成長階段的公司財務管理的目標存在較大差異,配套的財務制度也應隨時優化。 第三,數字化解決方案助企業實現創新增長。在傳統依靠門店和品類擴張的基礎上融入技術要素,可構建起顧客與品牌的高效鏈接,驅動餐飲企業突破業務增長瓶頸,如企業可以利用消費者畫像等大數據的分析更加精準地對門店位置及銷售品類進行取捨。另一方面,餐飲企業應尋求數字化在新業務場景下的創新應用,加強人工智能模式的投入,實現真正的「全鏈路」營銷和數字化新零售。 近年來,不少餐飲企業逐漸意識到資本對於企業生存的意義,主動尋求外部融資,既可以大大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也有助於企業加快建立現代化管理體系。與此同時,餐飲企業也在積極適應市場的變化,主動進行數字化變革轉型,通過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滿足日益個性化的餐飲消費需求。

內地首季進出口升10.7% 總值9.42萬億人幣

內地首季進出口升10.7% 總值9.42萬億人幣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首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9.42萬億元,按年增長10.7%,外貿進出口開局平穩。 海關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9.42萬億元,增長10.7%,其中出口5.23萬億元,按年增長13.4%;進口4.19萬億元,同比增長7.5%。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指,中國外貿進出口延續了增長勢頭,連續七個季度保持了同比正增長。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超過10%,實現了開局穩。為實現全年目標打下了較好基礎。 根據畢馬威早前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指出,2021年內地出口維持強勁,按年增長30%,而外部需求亦帶動了工業生產及工業投資,為中國整體增長的重要貢獻者。展望將來,該行估計中國出口將持續向好,不過增長速度或會放慢,主要因為比較基數較高,加上已發展經濟體的需求復甦正由產品轉向服務。

畢馬威料2025年中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5萬億美元 「共同富裕」將引領未來發展

畢馬威料2025年中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5萬億美元 「共同富裕」將引領未來發展

在共同富裕的議題下,中國財富管理行業一直備受關注,畢馬威中國金融業主管合夥人張楚東表示,財富管理行業蘊藏著持久增長潛力,尤其是中國等新興市場,預計未來幾年的財富積累呈指數級增長。他指出,主要驅動因素包括:不斷增長的家庭和企業財富;養老儲備的資金缺口、個人承擔的養老責任;財富代際轉移趨勢等,並預期到2025年,中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5萬億美元。 畢馬威發布的《未來財富管理-全球及中國行業趨勢及展望》,探討財富管理行業變革的關鍵信號、潛在的成功業務模式,以及未來幾年有助於財富管理機構制勝市場的互聯能力。報告指出,中國財富管理行業亦表現出與海外市場不同的一些特點,表現在政策導向、市場趨勢、市場機構三個維度。 畢馬威中國資產及財富管理諮詢主管合夥人鄭昊表示,從政策導向看,「共同富裕」引領中國財富管理未來發展主旋律,在「共同富裕」政策目標持續推動下,未來中國財富管理將有別海外市場專注服務高淨值及富裕階層的模式,行業更添「普惠」。

畢馬威夥騰訊發表金融科技十大趨勢展望

畢馬威夥騰訊發表金融科技十大趨勢展望

由畢馬威和騰訊金融研究院、騰訊雲聯合發佈《數實共生·2022金融科技十大趨勢展望》報告,主要由現階段金融科技發展中的可信、數據、智能、安全、普惠等要素,從數據分析、數據應用等角度出發,分別從零信任、跨鏈融合、聯邦學習、分佈式雲、低代碼開發、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同態加密、隱私計算、全真互聯和數字銀行共計十大趨勢,以及通過畢馬威在金融科技行業的實踐經驗解讀,探討金融科技行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金融機構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必選項。畢馬威全球騰訊客戶業務主管合夥人黃文楷表示,畢馬威中國與騰訊雙方將發揮各自的專業、品牌、資源以及技術優勢,繼續在金融科技領域展開深入合作,助力金融機構充分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AI等數字技術,全方位重塑戰略思維、業務流程、組織架構和商業模式,構建以數據為核心驅動要素的價值創造體系,從而確保金融機構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獲得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增長能力。

畢馬威指2022年首季新股市場表現放緩 香港五甲不入集資額僅去年一成

畢馬威指2022年首季新股市場表現放緩 香港五甲不入集資額僅去年一成

受環球地緣政治局勢影響,加上供應鏈持續出現瓶頸以及加息等因素為全球經濟增添不確定性,今年年初香港IPO市場氣氛趨向淡靜。 雖然本地Omicron 疫情持續影響了香港新股市場及其他集資活動,但來自不同板塊的公司仍為香港市場帶來充裕的上市申請量,預期IPO市場在未來數月將好轉。上海證券交易所於2022年首季錄得 A 股市場 近10 年以募集金額計最大規模的IPO,集資總額年初迄今達 173 億美元,排名為全球證券交易所之首。 畢馬威中國發表的《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2022年第一季度回顧》的分析顯示,2022 年首季迄今全球募集資金總額為 522 億美元,較 2021 年首季回落 54%,但以過去5年計仍處於高水平。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及執業技術主管合夥人劉國賢表示﹕「全球市場氣氛持續受到環球經濟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以及貨幣政策發展正常化影響。儘管如此,企業對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仍然不斷增加,構成充裕的上市申請量,有助穩定主要新股市場的發展勢頭。加上在科技、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創新及可持續發展企業增長的帶動下,隨著種種不確定因素逐漸釋除,我們對全球集資活動持樂觀的態度。」 今年第一季度A 股市場表現相對理想。儘管與去年同期相比,市場集資宗數有所減少,但募資總額達到人民幣1,814億元,較去年第一季度增長138%,創第一季度歷史新高。這歸因於一家大型流動網絡營運商上市,該項目募集金額達人民幣560億元,佔2022年首季度A股市場募資總額的31%。 受惠於「十四五」規劃下政府的持續支持,畢馬威中國預期醫療保健及生命科學和高端製造業將持續增長,並繼續成為 ...

Page 4 of 4 1 3 4
Are you sure want to unlock this post?
Unlock left : 0
Are you sure want to cancel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