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畢馬威

畢馬威中國料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5.5% 全年經濟增長4.1%

畢馬威中國今日發布2022年三季度《中國經濟觀察》報告,報告指出,2022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累計按年增長2.5%,二季度中國經濟按年增長0.4%,較一季度增速回落4.4個百分點。 3-5月期間,傳染性更高的Omicron變異毒株引起新一輪疫情傳播,為了防控疫情,全國部分地區採取了嚴格的封控措施,二季度經濟活動受到一定影響。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表示,6月以來,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有效控制、宏觀支持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復工達產有序展開,工業生產、投資、消費等領域按月明顯改善,展現了我國經濟的韌性。畢馬威中國預計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保持在5.5%左右,2022年全年經濟增長4.1%。 報告指出,出口仍保持韌性,但下半年動能可能有所趨緩。在全球貿易受到地緣政治以及疫情雙重衝擊的環境下,上半年中國外貿形勢依然穩健,貨物貿易進出口按年增長10.3%。展望隨著海外主要國家快速收緊貨幣政策對抗通脹,全球經濟增速放慢,下半年中國出口動能可能有所回落。而7月摩根大通全球製造業PMI指數持續下行,錄得51.1,創24個月以來新低,預示外需將有所減弱。

畢馬威:第二批洧費券發放料提按本地市道 餐飲、零售將受惠

畢馬威:第二批洧費券發放料提按本地市道 餐飲、零售將受惠

第二批消費券今起發放,畢馬威中國稅務合夥人梁愛麗及何家輝表示期待第二階段消費券可為本地市道帶來提振作用。根據以往經驗,如果疫情持續受控,配合商戶優惠,餐飲及零售業可望出現較顯著的改善。 二人續指,受美國聯儲局連番加息以及國際地緣政治因素影響, 香港經濟在短中期受壓。畢馬威建議政府繼續監察疫情以及經濟發展,並考慮以減半利得稅稅率(即8.25%)向在港設立區域總部的企業徵稅,吸引外商到港。此外,隨著國際稅務環境持續演變,政府應完善本港稅制以保持競爭力。

畢馬威:SPAC將為高淨值人士提供更多投資選擇

畢馬威:SPAC將為高淨值人士提供更多投資選擇

香港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制度於本年1月起實施,目前共有13家SPAC遞交了上市申請,當中兩家更已成功上市。畢馬威資本市場諮詢組合夥人鄧浩然於「金融服務行業研討會洞察系列」研討會上表示,SPAC將為高淨值人士提供更多投資選擇,因香港SPAC制度引入了僅限專業投資者買賣這一新概念,有別於美國和新加坡的SPAC制度。除了使不同風險胃納的投資者可以因應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領域外,亦有助帶動香港資本市場繼續創新求變提升競爭力。 他又指,SPAC擬收購的目標公司以生命科學、綠色能源、高端製造等新經濟行業為主,某程度上反映新經濟公司在SPAC更靈活的定價機制下的估值優勢。另外,香港SPAC制度為其參與者,如著名券商及業界知名人士帶來重大發展機遇之餘,亦將受惠於高質素市場持份者的積極參與,得以持續健康發展。

畢馬威:受宏觀環境、中國房地產行業放緩及新冠疫情影響不良貸款或增加 港銀應有能力應對

畢馬威:受宏觀環境、中國房地產行業放緩及新冠疫情影響不良貸款或增加 港銀應有能力應對

美國聯儲局加息0.75厘,畢馬威中國金融服務業合夥人馬紹輝表示,早前已作出美國息率將在 2022 年餘下時間趨升的預期。 他認為銀行業淨息差受惠於港元利率上升,而事實上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在過去數月已有所抽升,預期趨勢將持續。 受宏觀環境、中國房地產行業放緩及新冠疫情影響,下半年的不良貸款很可能會增加,但香港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普遍健全,銀行業應有能力應對不良貸款增長的水平。

畢馬威:亞洲風險投資交易達2,206宗 涉資245億美元

畢馬威:亞洲風險投資交易達2,206宗 涉資245億美元

畢馬威私人和家族企業諮詢服務發表最新一期的《風投脈搏》報告指出,全球於2022年第二季度共達成了8,420宗風險投資交易,總金額達1,202億美元。 能源仍然是亞洲區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部份企業甚至在早期就開展各輪大型融資。在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企業高景太陽能透過A輪融資成功集資2.51億美元。近數季度資料顯示能源企業在早期就開展大型融資項目,這或反映能源初創企業較其他行業資本密集。 該報告指出,亞洲市場第二季度投資金額回落至245億美元,涉及2,206宗風險投資交易,市況仍然疲弱。在2022年第2季度,中國的風險投資繼續從以美元為基礎的風投基金向以人民幣為基礎的風投基金傾斜,中國本地的風險投資基金在支持中國初創企業快速發展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畢馬威中國客戶諮詢與創新事務合夥人査瑋亮(Egidio Zarrella)表示:「整體而言,中國的風險投資於今年上半年大幅放緩。然而,市場於機械人、半導體及ESG等領域的投資仍見強勁 —— 這些都是中央政府最新的五年計劃中的核心領域。」 展望未來,鑑於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加上地緣政治和宏觀經濟環境的不明朗因素,預計2022年第三季度的中國風險投資市場仍然會相對疲弱,集資活動也將持續淡靜。 然而,隨投資者及企業欲善用估值較低及融資環境緊縮這些優勢,捉緊實現無機增長及獲得市場份額的機會,整個亞洲地區的併購活動有望在2022年第三季度得到提振。觀乎中國市場,預計能源、半導體及ESG行業對投資者仍具吸引力。 畢馬威中國科技、媒體及電信業審計主管合夥人盧鶤鵬指出:「投資者對人工智能及電動汽車等領域興趣甚為濃厚,這些都是中國政府不斷致力推動的領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ESG可能仍是熱門的投資領域。在最近數個季度,我們看到多家大型風險投資公司都設立了專門用來進行ESG相關投資的基金。」 在香港,即使整體融資環境仍然充滿挑戰,但預期風險投資在未來數月會不斷增加,而醫療科技、保險科技和綠色科技行業將會受惠。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可持續金融樞紐仍然是2022 年第二季度的重點項目,而香港金融管理局繼續致力通過與本地和國際銀行合作,推動綠色金融計劃發展。 畢馬威中國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行業香港主管合夥人朱雅儀總結說:「儘管香港風險投資市場面對挑戰,但政府在新冠病毒疫情的衝擊下繼續積極支持經濟發展,我們對長遠前景仍然保持樂觀。此外,我們的金融體系擁有穩健的根基,而且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和其他政府部門亦致力承諾將香港發展為可持續金融樞紐。」

畢馬威中國:去年內地證券行業實現營業收入升12% 淨利升29%

畢馬威中國:去年內地證券行業實現營業收入升12% 淨利升29%

畢馬威中國發佈第十六份年度中國證券業調查報告,基於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的140家內地證券公司2021年的年度報告作出分析,報告指出期內證券行業實現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人民幣5,011億元和人民幣1,886億元(母公司財務報表口徑),較2020年分別上升了12%和29%。證券公司各業務條線收入較上年均有增長。 報告指出,疫情衝擊加上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強,對國內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發展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面,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對外開放步伐的進一步加快,也為證券公司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畢馬威亞太區證券及基金業主管合夥人廖潤邦認為,證券公司作為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專業機構,「走出去」和「引進來」雙向並舉的政策導向不斷明確。證券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中外機構應牢牢抓住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的戰略機遇,一方面,國內證券公司積極探索跨境業務,將國際化打造成下一個戰略周期的重要增長引擎之一;另一方面,外資券商加速在華佈局,豐富市場主體層次,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畢馬威發佈《2022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銀行業把握數碼化轉型 應對經濟不明朗挑戰

畢馬威發佈《2022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銀行業把握數碼化轉型 應對經濟不明朗挑戰

畢馬威發佈《2022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聚焦新環境下銀行業發展契機與面臨的挑戰,調查針對200間上市及非上市商業銀行2021年度的業績表現和關鍵指標。報告指,2021年,內地銀行業資産擴張總體平穩,資本充足且盈利和資產質量有所改善;今年則由於內地疫情複雜化發展,國內銀行業前景將存在較大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畢馬威中國金融業審計主管合夥人陳少東認為,今年受國內國際具體環境的影響,內地銀行業發展的主旋律依然是「緊抓機遇與應對挑戰」。內地銀行業需繼續做好風險評估並提出各類應對措施。報告亦指出,銀行業數碼化轉型持續.2021年六家國有大行的科技投入總量超過千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超過一成,反映銀行業的金融科技向市場化機制轉變另外在外部環境不明朗情況下,利率市場化的加速導致市場利率波動加大,銀行帳簿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等逐漸成為影響內地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的實質性風險,同時國內外大環境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大,信貸結束高速擴張導致同質化競爭愈發激烈。

畢馬威:回歸25周年  香港獨有優勢不變

畢馬威:回歸25周年  香港獨有優勢不變

香港踏入回歸25周年,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主席陶匡淳認為,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有優勢巨大,而香港於中國近年「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擔當重要的雙重角色,一方面是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另一方面是國際大循環的「促成者」,憑藉獨有優勢融入大局,為社會及經濟注入新動力。 畢馬威早於90年代成為首家獲准中外合作開業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談及會計行業在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潛力,陶匡淳認為,大灣區的經濟規模非常龐大,可媲美世界上的一流城市灣區,加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區內城市在不同發展模式及法制間的多元互補,形成了一個獨特而具有經濟活力的生態圈。區內經濟當中,不乏各行業的創業、高增長及龍頭企業,對赴港上市、稅務規劃、數碼化轉型諮詢等服務具有大量的需求,為香港的會計行業帶來巨大的商機。 現時畢馬威的辦事處分佈在中國29個城市,有超過一萬五千名員工,計劃於2024年將員工數目增至兩萬。在大灣區當中,畢馬威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澳門和香港均設有辦公室。

畢馬威中國:香港上半年IPO集資額178億元 逾170宗上市申請反映市場活躍

畢馬威中國:香港上半年IPO集資額178億元 逾170宗上市申請反映市場活躍

畢馬威中國指出,香港新股市場則有見放緩。今年上半年整體集資額按年下降92%。本年至今,已完成24宗上市,總集資額為178億港元。 該行指出,由於香港擁有靠近內地的地理優勢,加上與內地市場間的資本流動機制,當目前中企赴美上市面臨不確定性,香港仍然是中概股回歸上市的首選地。畢馬威中國預計,中概股回歸在今年下半年仍將繼續支持香港提升其於集資及資本市場的地位。 畢馬威認為香港市場氣氛在今年餘下時間將繼續受全球地緣政治、經濟不確定性和疫情持續所影響。畢馬威中國預計,隨著有關不確定性消退,加上現時香港新股市場仍然穩健,有超過170宗上市申請,市場活躍度將提升。 畢馬威中國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表示:「儘管融資環境及全球市場存在不確定性,各行業正在提升企業數碼化轉型以及實現低碳排放的步伐。這些需求為數碼技術和持續或可再生技術領域的公司創造更多機會,並吸引戰略和企業投資者。」 為配合目前未能符合上市要求、並從事先進技術且具規模的科技企業的集資需求,香港監管當局現正檢討上市規則,並考慮是否修訂上市規定,市場預計更多相關事宜的細節將於本年下半年公佈。

畢馬威中國:A股IPO市場跑贏全球 新股集資額佔全球近半

畢馬威中國:A股IPO市場跑贏全球 新股集資額佔全球近半

畢馬威中國發表報告指出,今年首六個月,美國、歐洲及香港的新股集資額按年回落逾九成。然而,A股IPO市場受惠於上半年多間大型新股上市項目而跑贏全球,錄得新股集資額佔全球近半。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及執業技術主管合夥人劉國賢表示:「全球IPO市場短期內將持續受到經濟和地緣政治方面的不確定因素影響。儘管如此,主要IPO市場的上市申請數量仍然充裕,反映集資需求持續殷切。我們預期隨整體市場氣氛改善,更多大規模上市項目將在未來數月完成。」 有別於環球趨勢,受惠於數宗大型上市交易, A股市場上半年集資金額按年上升。截至今年6月23日,上交所及深交所的總集資額約為463億美元,相等於全球新股集資額逾48%。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諮詢組合夥人劉大昌表示:「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加上財政及貨幣措施支撐經濟增長,中國內地經濟在今年餘下時間將逐步改善,為企業營造有利融資的環境。此外,全面註冊制有望於今年實行,這將進一步刺激中國內地的新股市場。」 A股IPO市場勢頭保持強勁,約有856間公司正申請上市,主要受惠於上交所科創板及深交所創業板的需求,可見市場對內地股市抱有堅定信心並予以認可。以行業而言,訊息技術、媒體及電訊(TMT)和工業製造業佔整體上市申請71%,相信有關企業仍是支持A股IPO市場的主要推動力。

畢馬威推「未來·ESG」大獎評選 6月30日截止

畢馬威推「未來·ESG」大獎評選 6月30日截止

畢馬威中國指出,近年來中國上市公司對環境、社會、治理(ESG)的認識和信息披露水平快速提高。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2021年A股共有1,408家公司獨立發布報告,並有4,660家公司主動披露加強環境保護等信息。今年年5月27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ESG體系,完善工作機制,提升ESG績效,積極參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規則、ESG績效評級和ESG投資指引,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 畢馬威中國推出「未來·ESG」大獎評選,設最佳ESG實踐獎、最佳ESG產品獎、最佳ESG報告獎等,接受在中國(包括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運營的100家企業報名,目的是加強行業之間的交流學習,一方面是對企業已有ESG實踐予以認可和激勵,另一方面也是促進企業之間在ESG方面的交流和協作,助企業的ESG轉型升級。評選活動將於6月30日截止,並於今年10月發佈評選結果。

Page 2 of 4 1 2 3 4
Are you sure want to unlock this post?
Unlock left : 0
Are you sure want to cancel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