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今日(一月二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就「把握戰略機遇,推動香港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發展」議員議案的開場發言全文:
主席:
感謝李慧琼議員的議案,以及周文港議員、陳月明議員、梁子穎議員和梁美芬議員的修正議案,就「把握戰略機遇,推動香港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人才是香港發展的動能,而教育是打造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八大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
國家最新發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要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設,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配合科教興國戰略和教育強國建設,行政長官在二○二四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統籌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擴大銜接連貫,制訂政策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同時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我們相信要成就願景,必須先將各政策局現有政策相互貫通,並透過聚焦討論,集思廣益,制訂加強措施,方能高速推進,繁榮發展。
今日,我首先會就教育範疇的政策措施,回應議員提出的議案,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科局)副局長及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亦在場,聆聽各位議員的意見。我們會在辯論之後發言,回應大家的建議。
在基礎研究方面,李議員的原議案及多位議員的修正議案均有提及,希望政府大力推動本港的創新科研發展,令香港成為具全球影響力的科研創新樞紐。事實上,本地高等院校的基礎研究,實是創新科研發展於上游的重要起點。因此,我會重點就院校的基礎研究發展作回應,稍後再請創科局局長在總結發言時,就相關轉化應用等中下游工作補充回應。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研資局),一直積極推動香港高等教育院校進行不同領域的跨學科/跨院校協作研究,同時設有多項協作研究計劃,鼓勵本地大學研究人員及團隊與本地、內地和海外大學或機構的研究人員進行合作,促進學術研究交流。
教資會亦一向鼓勵及支持本港高等教育界進行更多具有更廣泛社會意義、有較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研究,積極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及貢獻。為此,由研資局管理的各項研究資助計劃,目前均設有相關要求,同時設有研究影響基金,着力推動相關工作。
與內地科研緊密合作和交流,亦是貢獻科教興國的重要橋樑。自一九九六年開始,本地大學就與中國科學院建立聯合實驗室,促進兩地科研合作及人才交流。配合國家最新發展,我們進一步推動研究界別與內地交流,鼓勵兩地人才在重大研究項目上的合作。而研資局亦積極參與對中國科學院及本地六所大學聯合實驗室的評審工作,並向表現優異的聯合實驗室提供資助。
就合作辦學的建議,李議員原議案提及的兩地高校合作框架及優化學位互認等安排,現時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分別於珠海、深圳、廣州和東莞設立校園,開設不同範疇的本科專業或研究生專業。同時,院校藉此機會與內地一流大學簽訂合作框架或協議,促進跨院校學術交流及研究合作,構建一個靈活互補的全新學術架構。
另外,為加強香港與內地職專教育(職業專才教育)合作及升學銜接,政府一直積極回應和配合內地有關當局推進兩地相互承認副學位程度學歷,並持續就有關事宜與內地有關當局緊密溝通。
對於中小學的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梁美芬議員及梁子穎議員在修正議案中提及回應AI(人工智能)高速發展與創新科技息息相關的STEAM教育,我們一向以精益求精的態度,持續於中小學大力推動,通過開設小學科學科,更新初中科學科,加強九年一貫的科學教育。目前,教育局正籌備更新高中的科學課程,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科,推動更多有潛質的學生發展科學和創科志向。另外,響應國家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我們特別加強創科教師專業培訓,緊貼科創發展,又在課堂內外舉辦多元的STEAM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STEAM相關學科一直是受同學歡迎的科目,高中修讀數理科技的人數,亦有明顯上升。
就周文港議員和陳月明議員關心的北都大學教育城發展,我們正與相關部門和持份者緊密溝通,做好規劃部署。北都大學教育城是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重要建設之一。除了為專上教育擴容提質,亦創造空間讓香港的學術及研究在國際發展更上一層樓。北都大學教育城亦配合北部都會區的產業導向發展原則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我們鼓勵本地專上院校藉此拓展空間,與中外知名院校以靈活創新的模式,開拓更多品牌課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項目,抓緊國家高速發展的機遇,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主席,我謹此陳辭。多謝。
主席:
感謝李慧琼議員的議案,以及周文港議員、陳月明議員、梁子穎議員和梁美芬議員的修正議案,就「把握戰略機遇,推動香港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人才是香港發展的動能,而教育是打造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八大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
國家最新發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要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設,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配合科教興國戰略和教育強國建設,行政長官在二○二四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統籌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擴大銜接連貫,制訂政策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同時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我們相信要成就願景,必須先將各政策局現有政策相互貫通,並透過聚焦討論,集思廣益,制訂加強措施,方能高速推進,繁榮發展。
今日,我首先會就教育範疇的政策措施,回應議員提出的議案,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科局)副局長及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亦在場,聆聽各位議員的意見。我們會在辯論之後發言,回應大家的建議。
在基礎研究方面,李議員的原議案及多位議員的修正議案均有提及,希望政府大力推動本港的創新科研發展,令香港成為具全球影響力的科研創新樞紐。事實上,本地高等院校的基礎研究,實是創新科研發展於上游的重要起點。因此,我會重點就院校的基礎研究發展作回應,稍後再請創科局局長在總結發言時,就相關轉化應用等中下游工作補充回應。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研資局),一直積極推動香港高等教育院校進行不同領域的跨學科/跨院校協作研究,同時設有多項協作研究計劃,鼓勵本地大學研究人員及團隊與本地、內地和海外大學或機構的研究人員進行合作,促進學術研究交流。
教資會亦一向鼓勵及支持本港高等教育界進行更多具有更廣泛社會意義、有較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研究,積極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及貢獻。為此,由研資局管理的各項研究資助計劃,目前均設有相關要求,同時設有研究影響基金,着力推動相關工作。
與內地科研緊密合作和交流,亦是貢獻科教興國的重要橋樑。自一九九六年開始,本地大學就與中國科學院建立聯合實驗室,促進兩地科研合作及人才交流。配合國家最新發展,我們進一步推動研究界別與內地交流,鼓勵兩地人才在重大研究項目上的合作。而研資局亦積極參與對中國科學院及本地六所大學聯合實驗室的評審工作,並向表現優異的聯合實驗室提供資助。
就合作辦學的建議,李議員原議案提及的兩地高校合作框架及優化學位互認等安排,現時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分別於珠海、深圳、廣州和東莞設立校園,開設不同範疇的本科專業或研究生專業。同時,院校藉此機會與內地一流大學簽訂合作框架或協議,促進跨院校學術交流及研究合作,構建一個靈活互補的全新學術架構。
另外,為加強香港與內地職專教育(職業專才教育)合作及升學銜接,政府一直積極回應和配合內地有關當局推進兩地相互承認副學位程度學歷,並持續就有關事宜與內地有關當局緊密溝通。
對於中小學的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梁美芬議員及梁子穎議員在修正議案中提及回應AI(人工智能)高速發展與創新科技息息相關的STEAM教育,我們一向以精益求精的態度,持續於中小學大力推動,通過開設小學科學科,更新初中科學科,加強九年一貫的科學教育。目前,教育局正籌備更新高中的科學課程,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科,推動更多有潛質的學生發展科學和創科志向。另外,響應國家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我們特別加強創科教師專業培訓,緊貼科創發展,又在課堂內外舉辦多元的STEAM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STEAM相關學科一直是受同學歡迎的科目,高中修讀數理科技的人數,亦有明顯上升。
就周文港議員和陳月明議員關心的北都大學教育城發展,我們正與相關部門和持份者緊密溝通,做好規劃部署。北都大學教育城是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重要建設之一。除了為專上教育擴容提質,亦創造空間讓香港的學術及研究在國際發展更上一層樓。北都大學教育城亦配合北部都會區的產業導向發展原則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我們鼓勵本地專上院校藉此拓展空間,與中外知名院校以靈活創新的模式,開拓更多品牌課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項目,抓緊國家高速發展的機遇,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主席,我謹此陳辭。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