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說:「衞生署進行的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本港15至84歲非住院人口中,有29.5%患有高血壓。當中,超過四成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直至接受衞生署的健康調查和身體檢查才發現。成年人的收縮壓若持續處於140毫米水銀柱或以上,及/或舒張壓持續處於90毫米水銀柱或以上,即屬患有高血壓。由於患者不一定會出現症狀和嚴重不適,以致許多人未能及時發現。市民應定期量度血壓,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和治療。」
根據《香港高血壓參考概覽 – 成年高血壓患者在基層醫療的護理》,18歲或以上的健康成年人應每兩年最少量度血壓一次。個別人士可能因應血壓水平、年齡、患冠心病的綜合風險,以及醫生建議而需要更頻密量度血壓。
若患者沒有量度血壓、血壓控制欠理想或得不到適當治療,高血壓可引致嚴重健康問題,例如中風、心臟病、腎衰竭,甚至死亡。在二○二三年,本港因高血壓性心臟病引致的登記死亡個案有1 097宗、46宗高血壓性腎病死亡個案及另外12宗因高血壓性心臟病及腎病引起的死亡個案,嚴重性不容忽視。
徐樂堅醫生說:「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本港15至84歲人口平均每日進食的鹽分達8.4克,是世界衞生組織建議的每日食鹽總攝入量(少於5克,約1平茶匙)的168%。攝取越多鹽分,患上高血壓的風險亦越高,這一點經常被市民大眾所忽略。」
奉行健康生活模式,包括減少攝取鹽分並維持均衡飲食、保持恆常運動並減少靜態行為,以及避免吸煙和飲酒,有助減低患上高血壓的風險或控制高血壓。衞生署一直與其他政府部門和社區夥伴合作推廣健康生活模式,建設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此外,基層醫療署亦透過地區康健中心和家庭醫生積極推廣「健康人生計劃」,提升市民預防疾病和建立健康生活模式的意識,為市民在不同人生階段制定個人化健康計劃。家庭醫生及基層醫療專業人員會根據年齡、性別及個人因素等,提供健康建議和教育,包括高血壓。政府亦已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資助45歲或以上未曾確診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香港居民,透過配對自選的家庭醫生,在私營醫療市場以共付形式接受糖尿病和高血壓篩查和診症服務,達致「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慢病共治計劃」亦由今年三月二十八日起擴大服務範圍,為合資格參加者提供血脂檢查,以更全面評估及妥善管理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在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詳情可瀏覽醫務衞生局「慢病共治計劃」的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