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正就改革新股市場定價機制及公開市場諮詢市場,下月19日截止。行政總裁陳翊庭在集團微信公眾號發文形容,今次是近30年對新股定價機制最全面及最深入的改革,由於當年制定的部分規則已不再符合市場需求,亦與其他國際市場做法不接軌,甚至阻礙市場發展。

她提到,為提升香港新股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在不損害投資者利益的前提下,港交所提出優化公眾持股量要求,為發行人「拆牆鬆綁」,放寬不必要限制;並提升更有議價能力投資者,尤其機構投資者,在新股定價過程的參與度,提升新股定價效率。

陳翊庭指出,本港在公眾持股量的設定門檻偏高,或削弱市場吸引力。公眾持股量不低於15%至25%的要求,對部分大型或超大型公司並不容易,因此建議引入階梯式門檻,對不同市值級別公司設置5%至25%的門檻。

她指,A+H股公司要滿足H股佔比相關要求更不容易,尤其市況低迷或公司境外融資需求不高的時候,上市科亦曾多次收到發行人要求豁免相關要求的申請。

港交所建議將原有的H股於上市時佔A+H股總數最低15%的要求,降低至最低10%,或預期市值不低於30億港元,而H股必須為公眾持有。

她相信,降低公眾持股量門檻不會帶來股價操控風險,因為同時建議引入最低初始自由流通量要求,與大部分國際同業要求接軌,可確保市場公平有序。有關規定由公眾持有的可自由流通股份於上市時,至少佔股份總數10%及預期市值不低於5000萬港元;或預期市值不低於6億港元。

Tr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