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日(二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謝偉銓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答覆︰
問題:
政府在二○一六年開始推行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預留2,000億元興建、重建和擴建多間醫院及提供其他醫療設施。政府在二○一八年邀請醫院管理局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估計涵蓋19個工程項目,涉及約2,700億元。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的落實情況、預計最終開支、每年涉及的額外經常開支,以及發展計劃的成效評估為何;
(二)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的籌備情況、涵蓋的項目和涉及開支(包括經常和非經常開支)為何;及
(三)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的制訂是否已考慮近年出現的情況和發展趨勢,包括:最新的人口及醫護人手供求推算;社會更重視精神健康、中醫藥及中西醫協作(尤其對癌症治療);公眾對公營牙科服務的需求;政府更積極推動預防性及基層醫療服務;內地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提高並加大向香港市民開放;越來越多香港市民樂意北上求醫和安老;及政府和醫院管理局的財政情況?
答覆:
主席:
就謝偉銓議員的提問,經諮詢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政府在二○一六年與醫管局開始推展第一個醫院發展計劃,當時預留2,000億元撥款用以進行合共16個項目,包括重建和擴建11間醫院,以及興建一間全新的急症醫院、三間社區健康中心和一間支援服務中心。
到目前為止,該16個項目中已有14個工程提升為甲級,總承擔額約為1,863億3,900萬元(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餘下一個健康院及一個社區健康中心大樓項目亦會於稍後申請提升為甲級。第一個醫院發展計劃完成後,預計將會為整個公營醫療系統總共增加約220萬平方米建築樓面面積,包括額外6 557張病床(註)及94間手術室,預計醫管局轄下公立醫院病床數目會由二○二○年(應為二○二二年)三月約30 000張增加至二○三一年約35 000張,手術室亦會由約250間增加至約350間。同時,我們亦會提供更多空間以增加專科和普通科門診的服務名額。
其中,於二○二二年年底完成重建工程的廣華醫院第一期新大樓提供了約共145 000平方米建築面積,比舊廣華醫院增加了四間手術室、一間心導管檢查室、四間內視鏡檢查室、一間磁力共振掃描室,以及一站式日間醫療中心。新急症室面積約為舊急症室的三倍,並增設急症科病房及40張急症科病床、感染控制隔離區域及其他配套設施。隨着新急症室啓用,經廣華醫院急症室處理後而要入院的病人,在過去的兩個季度(即二○二四年第三及第四季)平均輪候時間相比二○二三年同期減少了約24%。另外,當二○二四年年底落成的北區社區健康中心大樓全面投入服務後,北區家庭醫學中心的普通科門診和家庭醫學專科診所的總額外就診人次將分別增加約143 000及44 000人次。
部分第一個醫院發展計劃的基本工程項目涉及原址重建。以基督教聯合醫院擴建計劃為例,一些設施需暫時關閉或調整,工作空間亦受到限制,並需要在有限的條件下維持臨床服務。醫務衞生局和醫管局感謝各醫護人員在工程期間,秉持以病人為本的精神,堅守崗位,在如此條件下為病人提供非常優質的服務。同時我們亦感謝市民理解工程對改善醫療服務的重要性,諒解工程帶來的不便。
由於第一個醫院發展計劃部分工程項目仍在進行中,亦有些是有待開展,故此暫時未有其最終開支和成效評估的完整資料。至於新醫院的營運開支則會由政府撥予醫管局的撥款支付,醫管局會根據聯網的服務需求增長、各項醫院重建及擴建計劃的工程規模、進展和計劃,提升和增設服務,善用政府的經常撥款。政府亦會按既有機制審視和處理給予醫管局的撥款。
(二)及(三)政府於二○一八年《施政報告》宣布,同時於二○一八至一九、二○一九至二○及二○二○至二一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及,已邀請醫管局籌備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前食物及衞生局曾於二○一九年四月將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下項目的初步構思提交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當時規劃的初步構想是根據規劃署以二○一四年為基礎年期編製的全港人口及就業數據矩陣,以及政府統計處直至二○三一年的人口推算,在二○二六年至二○三五年十年內實施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從而應付至二○三六年推算的服務需求。當年的規劃涵蓋19個工程項目,目標是額外提供超過9 000張病床及其他所需醫療設施。
隨着本港人口結構、規劃及發展情況轉變,醫務衞生局和醫管局現正重新檢視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其中,因應規劃署公布的全港及區域規劃發展策略,包括《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以及相應香港人口推算包括總量、分布及結構的最新變化,以至政府人口政策和招攬人才措施等,醫務衞生局和醫管局有必要將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的規劃周期包括至二○四○年及以後,並推算醫療服務需求,以及考慮所需土地供應及狀況等,從而調整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
政府亦會考慮個別醫院翻修、更新、重建或加建設施的需要和成本效益,以及各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規劃下市民就醫的方便程度等因素,釐定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各個醫院發展項目的分布、規模及優次等。政府將於完成檢視後,適時公布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的修訂詳情。醫管局會在過程中推算未來服務和相應的醫護人手需求並作出相應評估和規劃,務求在新醫院設施啓用及分階段開展服務時,得以靈活調配人手和增聘員工。
醫管局在規劃和推展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時,會積極配合政府各項政策,特別是醫療改革措施,包括發展基層醫療服務、精神健康服務、中醫服務、中西醫協作,以至第三間醫學院和發展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等,並透過於新建醫院設施預留空間以配合各種服務發展、適度增加資源、優化服務,為市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至於香港市民在內地使用醫療服務方面,醫務衞生局強調會堅持優化本地醫療,承擔全港市民醫療的主體責任,同時亦為跨境的香港市民提供便利的選擇,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密切審視跨境醫療服務的需要,以及大灣區醫療合作措施的進展。
多謝主席。
註:數字包括將在啟德新急症醫院提供作調遷伊利沙伯醫院(伊院)服務的新增病床。現時伊院約有1 940張病床,而該等病床的重置情況將視乎伊院於服務調遷後所空置大樓的調配或重建計劃而定。
問題:
政府在二○一六年開始推行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預留2,000億元興建、重建和擴建多間醫院及提供其他醫療設施。政府在二○一八年邀請醫院管理局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估計涵蓋19個工程項目,涉及約2,700億元。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的落實情況、預計最終開支、每年涉及的額外經常開支,以及發展計劃的成效評估為何;
(二)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的籌備情況、涵蓋的項目和涉及開支(包括經常和非經常開支)為何;及
(三)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的制訂是否已考慮近年出現的情況和發展趨勢,包括:最新的人口及醫護人手供求推算;社會更重視精神健康、中醫藥及中西醫協作(尤其對癌症治療);公眾對公營牙科服務的需求;政府更積極推動預防性及基層醫療服務;內地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提高並加大向香港市民開放;越來越多香港市民樂意北上求醫和安老;及政府和醫院管理局的財政情況?
答覆:
主席:
就謝偉銓議員的提問,經諮詢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政府在二○一六年與醫管局開始推展第一個醫院發展計劃,當時預留2,000億元撥款用以進行合共16個項目,包括重建和擴建11間醫院,以及興建一間全新的急症醫院、三間社區健康中心和一間支援服務中心。
到目前為止,該16個項目中已有14個工程提升為甲級,總承擔額約為1,863億3,900萬元(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餘下一個健康院及一個社區健康中心大樓項目亦會於稍後申請提升為甲級。第一個醫院發展計劃完成後,預計將會為整個公營醫療系統總共增加約220萬平方米建築樓面面積,包括額外6 557張病床(註)及94間手術室,預計醫管局轄下公立醫院病床數目會由二○二○年(應為二○二二年)三月約30 000張增加至二○三一年約35 000張,手術室亦會由約250間增加至約350間。同時,我們亦會提供更多空間以增加專科和普通科門診的服務名額。
其中,於二○二二年年底完成重建工程的廣華醫院第一期新大樓提供了約共145 000平方米建築面積,比舊廣華醫院增加了四間手術室、一間心導管檢查室、四間內視鏡檢查室、一間磁力共振掃描室,以及一站式日間醫療中心。新急症室面積約為舊急症室的三倍,並增設急症科病房及40張急症科病床、感染控制隔離區域及其他配套設施。隨着新急症室啓用,經廣華醫院急症室處理後而要入院的病人,在過去的兩個季度(即二○二四年第三及第四季)平均輪候時間相比二○二三年同期減少了約24%。另外,當二○二四年年底落成的北區社區健康中心大樓全面投入服務後,北區家庭醫學中心的普通科門診和家庭醫學專科診所的總額外就診人次將分別增加約143 000及44 000人次。
部分第一個醫院發展計劃的基本工程項目涉及原址重建。以基督教聯合醫院擴建計劃為例,一些設施需暫時關閉或調整,工作空間亦受到限制,並需要在有限的條件下維持臨床服務。醫務衞生局和醫管局感謝各醫護人員在工程期間,秉持以病人為本的精神,堅守崗位,在如此條件下為病人提供非常優質的服務。同時我們亦感謝市民理解工程對改善醫療服務的重要性,諒解工程帶來的不便。
由於第一個醫院發展計劃部分工程項目仍在進行中,亦有些是有待開展,故此暫時未有其最終開支和成效評估的完整資料。至於新醫院的營運開支則會由政府撥予醫管局的撥款支付,醫管局會根據聯網的服務需求增長、各項醫院重建及擴建計劃的工程規模、進展和計劃,提升和增設服務,善用政府的經常撥款。政府亦會按既有機制審視和處理給予醫管局的撥款。
(二)及(三)政府於二○一八年《施政報告》宣布,同時於二○一八至一九、二○一九至二○及二○二○至二一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及,已邀請醫管局籌備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前食物及衞生局曾於二○一九年四月將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下項目的初步構思提交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當時規劃的初步構想是根據規劃署以二○一四年為基礎年期編製的全港人口及就業數據矩陣,以及政府統計處直至二○三一年的人口推算,在二○二六年至二○三五年十年內實施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從而應付至二○三六年推算的服務需求。當年的規劃涵蓋19個工程項目,目標是額外提供超過9 000張病床及其他所需醫療設施。
隨着本港人口結構、規劃及發展情況轉變,醫務衞生局和醫管局現正重新檢視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其中,因應規劃署公布的全港及區域規劃發展策略,包括《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以及相應香港人口推算包括總量、分布及結構的最新變化,以至政府人口政策和招攬人才措施等,醫務衞生局和醫管局有必要將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的規劃周期包括至二○四○年及以後,並推算醫療服務需求,以及考慮所需土地供應及狀況等,從而調整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
政府亦會考慮個別醫院翻修、更新、重建或加建設施的需要和成本效益,以及各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規劃下市民就醫的方便程度等因素,釐定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各個醫院發展項目的分布、規模及優次等。政府將於完成檢視後,適時公布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的修訂詳情。醫管局會在過程中推算未來服務和相應的醫護人手需求並作出相應評估和規劃,務求在新醫院設施啓用及分階段開展服務時,得以靈活調配人手和增聘員工。
醫管局在規劃和推展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時,會積極配合政府各項政策,特別是醫療改革措施,包括發展基層醫療服務、精神健康服務、中醫服務、中西醫協作,以至第三間醫學院和發展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等,並透過於新建醫院設施預留空間以配合各種服務發展、適度增加資源、優化服務,為市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至於香港市民在內地使用醫療服務方面,醫務衞生局強調會堅持優化本地醫療,承擔全港市民醫療的主體責任,同時亦為跨境的香港市民提供便利的選擇,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密切審視跨境醫療服務的需要,以及大灣區醫療合作措施的進展。
多謝主席。
註:數字包括將在啟德新急症醫院提供作調遷伊利沙伯醫院(伊院)服務的新增病床。現時伊院約有1 940張病床,而該等病床的重置情況將視乎伊院於服務調遷後所空置大樓的調配或重建計劃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