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據悉,肝炎是香港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估算,本港有數十萬人受到肝炎的影響;肝炎若未能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對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健康及經濟打擊,亦為公營醫療帶來負擔。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二○二四年,在預防肝炎教育方面,政府有否在學校和社區推廣肝臟健康預防教育的計劃;如有,相關開支、舉辦項目的數量,以及參與的學生或社區人士人數分別為何;會否增加本年的有關預算開支;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鑑於二○二四年《施政報告》中承諾,推行乙型肝炎篩查以防治肝癌,政府有否制訂相關執行計劃;如有,預算及目標篩查人數為何;會否優先為高危人士進行篩查,以及引入基層醫療網絡及公私營合作模式,擴大相關篩查能力,例如為高風險人群進行肝癌血液監測;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是否知悉,過去五年,每年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確診肝硬化的新症數目,以及持續在醫管局轄下公立醫院接受治療的肝硬化患者人數分別為何;
(四)是否知悉,過去五年,每年在公立醫院內進行的食道胃十二指腸內視鏡檢查中,屬於肝硬化及肝癌的個案宗數分別為何;相關數據是否反映香港的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病趨勢;政府有否根據相關數據調整其防治策略;及
(五)為了讓患者有更多治療的選擇,以及有效分流公立醫院的壓力,政府會否考慮利用公私營合作或擴大「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以風險為本的原則,安排低風險患者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肝炎是描述肝臟發炎受損的現象,可分急性或慢性疾病,嚴重情況會引發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癌。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最主要肝炎病因,當中在香港,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是引致各樣肝病包括肝癌的最主要風險因素。政府十分關注肝炎及肝癌的預防及治療工作。其中,政府在二○一八年成立預防及控制病毒性肝炎督導委員會(督導委員會),就預防及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整體政策、具體策略和資源運用提供意見。督導委員會於二○二○年十月訂立了《2020–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其中的各項新增措施已全面落實推展。
為預防乙肝病毒母嬰傳播引發慢性乙肝,政府已採取多項有效免費措施,包括︰
(1)自一九八八年起為所有新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
(2)為所有孕婦進行乙肝篩查;
(3)為乙肝孕婦所生的嬰兒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4)依據督導委員會的建議,自二○二○年八月起,增設向患有慢性乙肝且病毒載量高的孕婦提供抗病毒藥物,以進一步降低母嬰傳播的風險;以及
(5)於二○二二年一月起為母親是乙肝患者的嬰兒安排接種乙肝疫苗後的血清測試。
根據衞生署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的結果推算,全港人口乙肝感染率已由一九七○年代約10%減至二○二二年約5.6%。全港目前約有41萬人患有乙肝。35歲以下年齡組別的乙肝感染率已低於1%,反映本港自一九八○年代實施的一系列預防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措施有效降低年青一代的乙肝感染率。35歲或以上人士的乙肝感染率明顯較高(於35至54歲中為最高,推算有8.4%,患者人數近20萬),主要是於一九八八年前出生,未受惠於普及兒童乙肝疫苗接種計劃的市民。
就陳穎欣議員的提問,經諮詢衞生署、基層醫療署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回覆如下:
(一)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辦公室)負責統籌各項預防及控制病毒性肝炎相關的行動和項目,當中包括健康教育和監測及預防病毒性肝炎的工作,並為督導委員會提供秘書處支援服務。辦公室一直透過不同的渠道向市民大眾提供有關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包括社交媒體、健康講座及專題展覽等,亦會與社區夥伴協作進行推廣。
現時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會為初生至五歲的嬰幼兒童提供乙肝疫苗接種服務。如小學學童未完成乙肝疫苗接種,則由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學童免疫注射小組提供疫苗補種服務,確保本地學童已受乙肝疫苗保護。現時學童乙肝疫苗接種率達99%,而35歲以下年齡組別的乙肝感染率已低於1%。因此,辦公室的健康推廣工作集中於提醒社區中較高感染風險的成年人士及早檢測和治療乙肝,包括未有受惠於疫苗接種的人士。
在二○二四年,辦公室共舉辦了九場公眾健康講座及11場專題展覽,合共接觸超過7 000人次,分發了超過33 000份健康教育教材予社區健康推廣夥伴、醫療機構及公眾人士。有關開支已納入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工作一併計算,因此未能分開列出。
政府會繼續密切關注本地及國際的乙肝情況,並將於今年內訂立《2025–2030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繼續加強相關推廣和健康教育。
與此同時,全港18區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統稱康健中心)與家庭醫生聯手推行「健康人生計劃」,致力提升市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家庭醫生及基層醫療專業人員會根據個人的性別、年齡及家族病史等因素,為市民提供疫苗(如乙肝疫苗)接種資訊與教育、健康生活模式指導、慢性疾病和癌症篩查的建議及服務。康健中心亦會舉辦與肝臟健康相關的講座,為市民提供相關教育及資訊。
(二)衞生署服務較高風險感染乙肝人士的相關單位近年一直加強以風險為本的病毒性肝炎篩查服務。自二○二二年四月起,衞生署社會衞生科診所已為所有到訪的男男性接觸者及性工作者提供乙肝篩查,作為綜合性病篩查的一部分。自二○二三年七月起,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婦女健康服務、公務員診所及美沙酮診所等,均已開展以風險為本的病毒性肝炎篩查服務。
二○二四年《施政報告》宣布政府將推行新計劃以資助乙肝篩查以防治肝癌。基層醫療署將透過策略採購及共付模式,由地區康健中心和家庭醫生為較高風險群組提供乙肝的篩查及持續管理,及早識別在社區的乙肝患者,有利於早發現和治療慢性乙肝,以減低患上其併發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基層醫療署會於二○二五年內公布計劃詳情。
(三)過去五年,在醫管局轄下各醫院,主要診斷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的住院及日間住院病人出院人次及死亡人數載列如下︰
年份 | 主要診斷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的 住院及日間住院病人(註)出院人次及死亡人數 |
二○二○ | 707 |
二○二一 | 766 |
二○二二 | 720 |
二○二三 | 762 |
二○二四 (臨時數字) |
687 |
註:上述數字不包括主要診斷非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的病人;而日間住院病人指入院接受非緊急治療並在同日出院的病人,住院病人則指經急症室轉介入院或留院超過一日的病人。
醫管局無分開備存於專科門診診所確診肝硬化的新症數目。
(四)食道胃十二指腸內視鏡檢查(俗稱胃鏡檢查)並非肝硬化或肝癌診斷、評估或治療所必須檢查,醫管局會為有臨床需要的肝硬化或肝癌病人提供適切的檢查及所需治療。醫管局沒有備存關於進行胃鏡檢查當中,屬於肝癌或肝硬化的個案數字。相關數據與香港肝病發病趨勢無關。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在二○二二年,肝癌新症共有1 612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4.6%,是香港第五大常見癌症和第三大致命癌症。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22宗新增個案。患肝癌的病人以男性為主,男性比女性患癌的比例於二○二二年約為2.7比1。與十年前相比,肝癌新症宗數則下降約10%。
於二○一二至二○二二年間,每年確診肝癌的個案數目及在整體癌症新症數目中所佔百分比載列如下︰
年份 | 肝癌新症數目 | 佔整體癌症新症數目中的百分比 |
二○一二 | 1 790 | 6.4% |
二○一三 | 1 852 | 6.4% |
二○一四 | 1 847 | 6.2% |
二○一五 | 1 791 | 5.9% |
二○一六 | 1 810 | 5.8% |
二○一七 | 1 834 | 5.5% |
二○一八 | 1 742 | 5.1% |
二○一九 | 1 876 | 5.3% |
二○二○ | 1 735 | 5.1% |
二○二一 | 1 771 | 4.6% |
二○二二 | 1 612 | 4.6% |
在防治策略方面,政府的工作重點包括︰
(1)繼續密切關注本地及國際的肝炎情況;
(2)於二○二五年內制訂《2025–2030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
(3)參考督導委員會提出的篩查策略,由基層醫療署籌備在社區推行以風險為本的乙肝先導計劃;以及
(4)除了現正試行乙肝治理協作服務模式的三個聯網外,醫管局將在其他聯網的內科專科門診及家庭醫學專科門診繼續試行相關服務模式,並與衞生署及基層醫療署合作,將乙肝治理推廣至家庭醫生。透過以上措施,有望進一步提升本港整體的乙肝治理能力及服務量,減少乙肝的傳播及降低其疾病負擔。
另外,由醫務衞生局局長擔任主席的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專家工作小組)定期檢視本港和國際間的科學實證,以期向政府提出建議,就適用於本地人口的癌症預防及普查計劃,制訂以實證為本的措施。現時,專家工作小組不建議一般風險的無症狀人士接受常規肝癌篩查。
要減低患癌的風險,第一級預防策略(即減少接觸致癌風險因素)至為重要。衞生署一直鼓勵市民採取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避免煙酒、健康飲食、恆常體能活動及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以減低包括癌症在內的非傳染病的風險。
(五)在基層醫療健康方面,政府正透過「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建立「一人一家庭醫生」制度和由康健中心作為樞紐統籌的跨專業公私營協作模式,資助市民在私營醫療界別診斷和管理慢性疾病。如上文所述,政府正計劃同樣以跨專業公私營協作模式,透過家庭醫生和地區康健中心實行乙肝篩查資助計劃,鼓勵市民及早透過篩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以達至「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目標。衞生署亦會繼續加強政府的不同疫苗接種計劃,例如探討在合適情況下善用公私營協作安排。
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在堅持有利於香港和內地醫療制度發展的大前提下,增加與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療合作,以促進區內醫療專業水平的整體提升,並便利往來內地的本港居民的醫療服務選擇。其中,政府透過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適的醫療機構合作,先後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以及在「醫健通+」五年計劃下推出新功能,以便利市民保存和跨境使用他們來自境內外的個人病歷紀錄。
特區作為大灣區一員,特區政府在制訂跨境醫療措施時,不單顧及香港市民的需要,同時亦會考慮政策本身會否對內地的社會資源和人民生活構成影響。香港與內地各自的醫療資源及需要、相關法規和對醫護專業的規管制度不同,特區政府擔當保障香港市民健康的重要角色,會持續為香港市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包括上述防治乙肝的策略和工作重點。政府亦會在確保跨境醫療措施切實可行及對雙方有利的情況下,探討跨境醫療措施。特區政府正探討於合適的大灣區醫療機構為香港市民策略性地採購醫療服務,紓緩本港公立醫院服務壓力,縮短市民輪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