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政府自二○二三年十一月十三日起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該計劃),資助45歲或以上未被確診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香港居民,在私營醫療市場接受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服務。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自該計劃推出以來,參加者的以下資料:(i)參加者數目及其性別、年齡和所屬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的分布,以及當中(ii)已完成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iii)被診斷為血糖偏高、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並已進入治療階段及(iv)獲其家庭醫生安排透過雙向轉介機制到醫院管理局接受屬一次性質的內科專科諮詢的參加者數目分別為何;
(二)自該計劃推出以來,參與的家庭醫生及家庭醫生服務點(服務點)的以下資料:(i)家庭醫生數目、(ii)服務點的數目和地區分布,以及(iii)可為市民配對診所內的醫生並直接登記參加該計劃的家庭醫生和服務點數目;
(三)鑑於據悉,在該計劃下,政府建議家庭醫生在治療階段每次只收取參加者150元的診症共付額,政府有否統計,現時收取(i)150元或以下及(ii)超過150元診症共付額的家庭醫生和服務點的數目和比例分別為何,以及最高的診症共付額為何;
(四)鑑於據悉,部分地區參與該計劃的家庭醫生及服務點數目和參加者數目的比例不均,導致市民要跨區就醫或放棄參與該計劃,政府有否措施令資源分配更加合理,包括鼓勵更多家庭醫生和服務點參與該計劃;
(五)鑑於醫務衞生局於今年一月二十日公布,該計劃在全港增設超過40個服務地點,為參加者提供地區康健網絡專屬護士診所及專職醫療服務,至今有多少名參加者接受該等新增服務,並按服務類別列出分項數字;有否計劃進一步在全港18區增設服務地點;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六)鑑於《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在本年內擴大該計劃至血脂檢查,有關的具體落實時間和工作進度為何;會否進一步將該計劃擴展至涵蓋其他檢查和疾病,例如膽固醇檢查和骨質疏鬆症等;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七)該計劃推出至今,各項服務表現指標是否符合政府預期;政府會如何加強宣傳,以吸引更多目標市民參與該計劃?
答覆:
主席:
政府二○二三年十一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是《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下的首個重大項目。計劃為45歲或以上未被確診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香港居民,提供政府資助的糖尿病和高血壓篩查及診症服務,以鼓勵市民及早透過篩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從而達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目標。
就陳沛良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經諮詢基層醫療署後,現回覆如下:
(一)及(六)截至二○二五年二月十三日,參加「慢病共治計劃」的市民人數已突破十萬(約101 800名)(見附件一)。當中,約58 700名參加者完成了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其中約23 500名(即近四成)參加者被診斷為血糖偏高(註),或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他們可進入治療階段,透過共付模式自行負擔一定的共付額,並在政府資助下由自行選擇的家庭醫生繼續為其診治,以及按個人健康狀況獲處方藥物和接受護士診所和專職醫療服務跟進。另外,政府在「慢病共治計劃」下與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協定雙向轉介機制,家庭醫生可按臨床診斷及訂明的標準和指引,安排有臨床需要的參加者到醫管局指定的專科門診接受屬一次性質的內科專科諮詢。有29名參加者透過機制到醫管局接受屬一次性質的內科專科諮詢。
政府注意到參加者的女性比例較高。截至二○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參加者當中女性約佔67%,而男性約佔33%,其中約七成參加者年齡介乎45至64歲。有鑑於參加者的男性比例較低,各地區康健中心/站(統稱為康健中心)正加強聚焦男士的宣傳工作,包括加強對個別行業例如運輸、建築和餐飲業從業員的宣傳工作,亦安排於非工作日,特別是星期日舉辦推廣活動。
政府會根據科學實證和資源運用等的考慮因素,定期檢視基層醫療服務及「慢病共治計劃」服務範圍。政府正積極籌備於二○二五年內擴大「慢病共治計劃」為合資格的計劃參加者提供血脂檢查,以更全面評估及妥善管理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在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詳情適時公布。由於現時沒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為一般風險人士進行骨質疏鬆症例行篩查有效或符合成本效益,因此政府目前並未有計劃為市民提供骨質疏鬆症篩查服務。康健中心會繼續在健康管理及推廣層面舉辦推廣預防骨質疏鬆症和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教育活動,並會與不同的地區組織和醫療服務提供者合作,為對骨質疏鬆服務有興趣或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資訊或作出轉介。
如《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及,有本地研究顯示,透過提供資助篩查和管理,讓合適病人接受糖尿病管理服務,可節省醫療體系的醫療費用及疾病負擔。「慢病共治計劃」屬先導性質,鼓勵合資格市民就糖尿病和高血壓這兩種常見的慢性疾病進行篩查,讓隱藏患者及早發現慢性疾病,盡早治療並預防併發症,從而減低住院的需求。為進一步審視「慢病共治計劃」的成效,政府已於二○二四年第一季委託本地大學進行研究,評估計劃各項目標的實現程度和整體表現,包括服務質素、成效和成本效益。政府會適時檢視「慢病共治計劃」的服務模式和運作細節,並在有需要時作出優化以確保其成效。
(二)、(三)及(四)家庭醫生普遍支持「慢病共治計劃」。截至二○二五年二月十三日,「慢病共治計劃」內的家庭醫生數目為599名,覆蓋785個服務點,其中182名家庭醫生可直接在診所(218個服務點)為市民登記參加計劃。
現時參與計劃的服務點中,三分之二(530個服務點)收取政府建議的150元或以下的診症共付額。家庭醫生服務點的數目、地區分布情況、及所釐定的共付額範圍載於附件二。
現時全港各區均有一定數量的家庭醫生服務點。「慢病共治計劃」的參加者可按個人需要,靈活選擇到鄰近居住地點、工作地點或其他合適的服務點配對家庭醫生接受篩查和跟進服務,因此各地區的參與人數與家庭醫生服務點分布或會不一致。基層醫療署會繼續致力增加各區家庭醫生服務點,以期為市民提供更多選擇及增加他們就醫的便利性和靈活性。就此,基層醫療署先後舉辦了五場網上簡介會,向家庭醫生推廣及介紹計劃,亦有主動邀請家庭醫生/診所參加計劃,特別是現時已參加「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的醫生和已加入《基層醫療指南》的醫生。基層醫療署與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於二○二四年五月十八日合辦「世界家庭醫生日研討會2024」,與業界就共同推展基層醫療服務作分享和討論。研討會亦重點講述了政府為支援家庭醫生向「慢病共治計劃」參加者提供適切護理所推出的改善措施,成功吸引更多醫生參與計劃。
此外,政府一直持續優化計劃的運作細節,以簡化行政手續和工作流程,提升家庭醫生在系統操作的便利程度。另外,為增加「慢病共治計劃」的靈活性,從二○二四年三月起,市民可選擇直接到部分參與「慢病共治計劃」的診所登記參加計劃,並配對診所內的家庭醫生作篩查。在檢視參加者的實際需求後,政府更由二○二四年八月起擴大「慢病共治計劃」的基本藥物名單,將名單涵蓋的基本藥物由最初的43項增至59項,令家庭醫生有更大彈性,因應參加者的臨床需求處方藥物。
(五)為向「慢病共治計劃」的參加者提供涵蓋範圍更廣、連貫性更好的醫療服務,計劃於上月二十日增設專屬護士診所及專職醫療(包括視光師、物理治療師及營養師)服務。護士診所及專職醫療服務屬於需轉介的服務,「慢病共治計劃」參加者可因應其健康需要獲家庭醫生或康健中心轉介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跟進。護士診所一般已能有效處理大多數情況,其服務點覆蓋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專職醫療服務則主要針對有特殊臨床需要或複雜病情的病人,因此並非所有地區均需設立服務點。相關服務推出至今未及一個月,已有47名「慢病共治計劃」參加者預約相關服務,其中33名參加者已接受了服務(見附件三)。
專屬護士診所及專職醫療服務首階段為「慢病共治計劃」參加者提供服務。其他沒有參加「慢病共治計劃」的康健中心會員,將於下一階段亦可以「共付模式」接受專屬護士診所及專職醫療服務,詳情稍後公布。
(七)「慢病共治計劃」自推出以來,政府透過多種途徑宣傳「慢病共治計劃」,其中康健中心扮演重要角色。除了邀請現時合資格的會員參加「慢病共治計劃」,康健中心亦會於當區舉辦大型推廣活動,並透過社區外展活動、流動外展車和社區綜合大樓的宣傳攤位加強與公眾人士的接觸。康健中心也一直積極與社區服務夥伴合作,例如與關愛隊合作組織社區活動,招募符合資格人士成爲計劃參加者。
同時,政府亦於各電視及多媒體透過不同宣傳方式向廣大市民推廣「慢病共治計劃」,並通過不同溝通平台(例如網站、電話熱線、海報和宣傳單張、電子通訊和網上簡介會)向市民和醫療服務提供者提供有關「慢病共治計劃」的最新資訊。
註:血糖偏高至糖化血紅素6.0-6.4%或空腹血糖6.1-6.9 mmol/L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