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據悉,政府於疫情後積極舉辦多個國際性大型會議、高峰論壇、展覽及相關活動,以推動本港經濟復蘇及鞏固香港的國際地位。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統計,過去三年,在本港舉辦的每個國際性大型會議、高峰論壇及展覽的以下資料:(i)主題、(ii)參與人數,以及(iii)來自海外及內地參與者的比例;
(二)有否評估第(一)項所述的國際性大型活動對本港經濟所帶來的實際成效,例如對本地酒店、旅遊、零售及餐飲等行業所創造的商機;及
(三)有否研究,如何透過舉辦國際性大型會議及高峰論壇,提升香港在國際的影響力,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及亞洲商貿樞紐的地位,並進一步加強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如有,可否提供具體例子?
答覆:
主席:
會議及展覽(會展)業是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重要一環。香港每年均舉辦多場大型國際會議和展覽(例如「香港國際珠寶展」、「亞太區美容展」、「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涵蓋不同行業/主題包括電子、珠寶、禮品、鐘表、燈飾等。過去三年,香港兩個大型會展專用場地(即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展中心)和亞洲國際博覽館(亞博館))所舉辦的會展活動數目及參與人次如下: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
會展活動數目 | 約150場 | 約320場 | 約350場 |
參與人次* | 約352萬 | 約687萬 | 約917萬 |
*會展中心和亞博館沒有備存海外及內地參與者的分項數字。
這些會展活動吸引了眾多參加者(包括參展商和買家),不單令會展業界受惠,其帶來的高消費商務旅客亦帶動住宿、餐飲、零售、娛樂等其他行業的經濟活動,令多個行業受益,為香港經濟帶來重大貢獻。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的統計,二○二四年訪港過夜會展旅客人數約為142萬,人均消費約7,800元。
在二○二五年,會展中心和亞博館預計合共舉辦超過140場會議和180場展覽,包括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2025、世界航線發展大會2025、亞洲金融論壇等大型國際展覽及會議。
考慮到會展活動對香港整體經濟的貢獻,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於二○二三年七月推出「定期展覽獎勵計劃」,反應非常理想。二○二四年《施政報告》宣布特區政府會再撥出五億元推出「定期展覽獎勵計劃2.0」(計劃2.0),資助私人主辦單位在指定場地(包括會展中心、亞博館及新增納入計劃2.0的中環海濱活動空間和西九文化區的相關部分)舉辦的合資格展覽的場地租金。計劃2.0將聚焦支持新設及定期的大型國際性展覽,以進一步推動會展業和盛事經濟的發展,從而為香港創造整體經濟效益。如獲立法會批准撥款,計劃2.0將於今年七月一日推出。
香港是全球第十大商品貿易經濟體系,已發展成為區內重要的會展樞紐。在港舉行的國際性大型會展活動有助提升香港作為國際會展之都的形象,能夠促進整體經濟發展、推動貿易,以及推廣眾多行業的香港品牌,協助港商開拓內地和國際市場,並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充分展現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間的「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特區政府會繼續推動會展業發展,並鼓勵更多國際性大型會展活動在港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