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二○二五至二六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由於政府投入龐大資金興建主要隧道及幹道基建,為體現「用者自付」的原則,運輸及物流局會檢視各政府隧道及主幹道的收費。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一年,政府擁有的行車隧道(包括10條收費隧道及11條免費隧道)及專營權將於本年五月三十一日屆滿的大欖隧道(統稱「該等隧道」)的每日平均車流量分別為何,以及該等隧道於早晚繁忙時段的車流量平均佔總體車流量的比率為何;
(二)該等隧道就日常管理、營運及維修保養在過去三年及未來一年所涉及的實際/預計開支及收入(如適用)詳情分別為何(以表列出);及
(三)政府檢視各政府隧道及主幹道收費的相關時間表及詳情為何;政府會否評估上述政府隧道及主幹道採用不同收費模式對市民的出行習慣帶來的影響為何?
答覆:
主席:
就陳紹雄議員的提問,經諮詢運輸署後,現答覆如下:
(一)各政府收費隧道於二○二四年的平均車流量、繁忙時段的車流量及其佔全日車流量的比率載列於附件一。
政府非收費隧道的交通數據整合自交通統計年報。由於二○二四年的交通統計年報仍在編撰中,我們現提供二○二三年政府非收費行車隧道的平均車流量、繁忙時段的車流量及其佔全日車流量的比率於附件二。
(二)在過去三個財政年度各政府隧道的收入及開支載列於附件三。
預計在二○二五至二六年度各政府隧道的收入及開支載列於附件四。
(三)政府在釐定各政府隧道及主幹道的收費水平時,將全盤考慮四大原則,即交通管理需要、「用者自付」、公交優先,以及效率優先,同時亦會慎重考慮公眾可負擔程度以及當時社會環境等因素。當中,政府會先考慮交通管理需要,以及顧及公眾可負擔程度。在「收回成本」的基礎上,如收費未足以有效管理交通,便需考慮調整收費。相較一般在地面上興建的道路,隧道的管理和營運涉及較高的費用和較多的資源投放,例如需長時間運作通風和照明系統、涉及較複雜的結構檢查和維修,並需聘請營辦商負責管理。因此,政府一直恪守「用者自付」和「收回成本」的原則,需徵收合理的費用,以確保這些運輸基建的財務可持續性。例如政府調整三條過海隧道和大欖隧道的收費時,便充分考慮了上述四大原則。運輸署持續密切監察各隧道的交通情況和車流變化,以評估不同收費模式下的交通管理效果。
各條隧道及主幹道的具體情況不同,例如地理位置、服務對象、交通管理需要,政府需權衡各個原則,以制訂一個合適的收費。舉例來說,香港仔隧道和城門隧道於二○二三至二四年度,分別出現一千六百萬元和五千二百萬元營運赤字。事實上,該兩條隧道的收費水平34年以來一直從未調整。
運輸署正進行隧道費檢討工作。我們預計在今年內完成檢討工作,並諮詢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