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日(五月二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葛珮帆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有調查顯示逾半受訪學生認為本港青少年精神健康不理想,更有約14%認為情況非常不理想。此外,二○一三年至二○二三年間,本港學生自殺死亡個案從每年約10宗攀升至32宗。關於促進學童精神健康,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有研究指出,八成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童並無精神科就診紀錄,當局有何計劃加強教師及學校人員的培訓,提升其敏感度以及早識別需要支援的學生;
(二)鑑於教育界人士指出,不少學生對於死亡並沒有正確的認識,生死教育相關工作並不足夠,當局有何計劃加強學校的生命教育,以令學生珍惜生命及進一步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素質;
(三)會否研究在學校增設校園生活統籌主任,以及「預防自殺」和「預防欺凌」兩個專責小組,並推行「一校一輔導員」措施,以配合現有駐校社工的工作,及早識別高風險學童個案並即時介入,以作出全面支援;
(四)鑑於有調查指出,大部分學童面對負面情緒及困難時並不會主動尋求他人幫助,當局有何計劃加強推動「求助文化」,減少對求助者的標籤,並鼓勵學生主動關懷別人和守望相助;
(五)鑑於優質教育基金的「共建卓悅校園」主題網絡計劃旨在協助參與學校(包括中學、小學及幼兒學校)發展成為以學生的幸福感為優先考量的學校,並將精神健康教育融入課程,以培養學生的抗逆能力,當局有否評估該計劃成效,以及會否研究將類似計劃推行至全港學校;
(六)鑑於有研究指出,過半數有情緒問題的學童來自單親或離異家庭,當局會否研究在校園加強對該類學童的支援,並建立社區協作機制,避免面對情緒問題的學童被邊緣化;及
(七)鑑於有意見指出,升學壓力是影響學童精神健康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當局會否研究改革職業專才教育體系及推廣有關課程,為學生提供多元出路,從而減輕升學壓力;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教育局十分重視學生的精神健康,積極為學校提供支援,協助學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以「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層面,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以及加強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包括有自殺風險)的學生。教育局亦與其他政策局/部門和不同持份者合作,以跨部門、跨專業及跨界別合作的方式,協力在不同層面照顧和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就葛珮帆議員提出的問題,經諮詢社會福利署(社署),現回覆如下:
(一)教育局持續優化培訓以提高學校人員及早識別和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的知識及技能。自二○二三年訂定的師資培訓課程框架的核心元素已包括支援有不同學習及發展需要的學生,課程亦已增潤有關特殊教育的內容,包括支援學生精神健康的知識和技能。在職教師培訓方面,教育局提供有系統的基礎、高級及專題課程,協助教師掌握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包括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的專業能力。其中一個專題課程聚焦探討有精神病患學生的特徵、實用策略及技巧、良好的支援措施及實踐方法等課題。此外,教育局亦不時為學校人員舉辦主題式的教師培訓,並定時為教師提供「守門人」訓練,以加強他們識別及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學生的能力。
此外,教育局分別推出家長「守門人」訓練和「學生守護大使」計劃,提高家長和學生作爲「守門人」的知識、信心及實用技巧等,從而協助及早識別及支援有情緒困擾的學生,並在遇到困難時求助。學校亦舉辦不同形式的精神健康推廣活動,加強全校師生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和關注。
(二)生命教育(包括生死教育)是學校價值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二○二一年公布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以「加強生命教育」作為課程重點之一,並按學生的學習階段,臚列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學習期望建議,當中包括認識生、老、病、死的生命歷程。教育局一直支援學校通過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課堂內外、全校參與的方式,把生命教育的學習情境及內容,融入不同科目及全方位學習活動中,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明白生命有限,從小學習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堅毅的精神,面對生命的挑戰。不少學校亦設有生命教育校本課程,並組織不同主題的體驗式學習活動,例如在校園飼養小動物,或在適當情況下安排學生參觀醫院、認識殯葬行業等,讓學生從認知和情感層面,加上親身體驗,了解生命的本質、價值和意義,從而學會尊重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並學習面對失去和別離,處理由此產生的情緒。
教育局會通過學校探訪、視學等途徑了解學校推行生命教育的情況,檢視學校的需要,並持續提供學與教資源,組織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為學校提供適切的支援,以加強學生對生命歷程的認識,幫助他們建立珍惜生命的樂觀態度,活出有意義及健康人生。
(三)教育局在學校推行全校參與的模式,以跨專業協作(包括教師、學生輔導人員、學校社工、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等)和家校合作,營造一個健康、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現時公營小學及中學分別推行「一校一社工」及「一校兩社工」措施,學校可因應學生的需要,靈活運用政府發放的津貼或結合其他校內資源,在學校核准的教職員編制外聘用合適的學生輔導人員(例如聘請具輔導或其他同等資歷的教師或專業人員)提供額外的輔導服務,或向機構購買相關服務。
防止校園欺凌及預防學生自殺均是營造一個健康、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其中重要一環。教育局對校園欺凌一直採取「零容忍」的政策,要求全港所有公營學校採取積極措施,以全校參與的模式訂定及推行反欺凌政策,以及按教育局發出的《學校行政手冊》和通告處理及跟進。此外,教育局亦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包括學校課程、教學資源、多元化活動、教師培訓和分享成功經驗等,協助學校更有效地落實反欺凌措施。
至於預防學生自殺方面,教育局推動學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以「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層面,照顧學生的精神健康。此外,政府於二○二三年十二月在全港中學推行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與學校、家長和社會各持份者攜手合作,結合校內的跨專業團隊、由社署統籌的校外支援網絡,以及醫院管理局提供的醫療服務,優化相關的支援措施,期望能更有效地預防自殺。此外,教育局於二○二四/二五學年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以更全面和有系統地在校園推廣精神健康,鼓勵學校落實措施和舉辦活動,協助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正面的人際關係,加強他們的抗逆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由於全校參與的模式及跨專業協作能提供全面的學生輔導及支援服務,而每所學校已有跨專業團隊,加上目前為學校提供的社工人手、校外支援,以及發放津貼等安排一方面保障學校獲得具專業質素的服務,另一方面能給予學校充足的資源和彈性聘用或購買額外的輔導服務。故此,教育局暫無計劃在學校增設校園生活統籌主任、「預防自殺」和「預防欺凌」專責小組,或推行「一校一輔導員」措施。
(四)教育局自二○二三/二四學年起,推出適合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其中兩個重要主題是減低對精神病患者的負面標籤及鼓勵身邊人在有精神健康需要時求助。學校及家長可參考資源套,有系統地引導學生學習求助的知識、態度和方法,包括認識學校、社區及網上資源。另外,教育局與社署合作,安排非政府機構由二○二四年二月起,到訪有需要的中學,舉辦與精神健康相關的活動,以提升學生對精神健康及求助的意識。
(五)優質教育基金(基金)一直通過推行「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計劃」,建立專業交流平台,讓學校分享良好經驗,促進教師專業交流。優質教育基金「共建卓悦校園」網絡計劃是其中之一,旨在培養及增強學生的抗逆力,促進他們的精神健康,根據問卷調查、觀察評量表、教師和學生焦點小組面談等的評估資料,計劃得到參與學校的肯定。基金會繼續配合課程發展方向及學生需要,推行多樣化的主題網絡計劃。
(六)政府一向重視支援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包括單親或離異家庭),務求以綜合方式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預防、及早識別,以及適時介入和康復服務,以促進他們的精神健康。相關政府部門(包括教育局及社署)、非政府機構和其他地區持份者透過多專業及跨界別協作,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支援服務。學校社工亦會透過與地區的相關服務單位,如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等緊密協作,因應學生及其家庭的需要為他們轉介適切的支援服務。
(七)政府一直以「職學聯通,多元發展」為策略,多管齊下推動職業專才教育(職專教育)發展,為年輕人提供優質、多元化及多階進出的學習路徑。當中,為完善職專教育路徑,強化職專教育在學位程度的地位,政府推動成立應用科學大學,提供着重培養應用能力、結合理論和實踐的應用學位課程,亦會與專業技術業界緊密合作,在其他學位課程內融入豐富的實習和職場學習機會,栽培學生的應用能力。政府分別在二○二四年三月及十一月公布香港都會大學及聖方濟各大學,通過嚴謹程序及評審,成功成爲香港首兩所應用科學大學。政府亦已撥款一億元,支持應用科學大學及職專教育院校在二○二四年十一月成立「應用科學大學聯盟」,與支持機構及持份者進行聯動推廣,提升職專教育的認受性,推動職專教育發展。
問題:
據報,有調查顯示逾半受訪學生認為本港青少年精神健康不理想,更有約14%認為情況非常不理想。此外,二○一三年至二○二三年間,本港學生自殺死亡個案從每年約10宗攀升至32宗。關於促進學童精神健康,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有研究指出,八成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童並無精神科就診紀錄,當局有何計劃加強教師及學校人員的培訓,提升其敏感度以及早識別需要支援的學生;
(二)鑑於教育界人士指出,不少學生對於死亡並沒有正確的認識,生死教育相關工作並不足夠,當局有何計劃加強學校的生命教育,以令學生珍惜生命及進一步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素質;
(三)會否研究在學校增設校園生活統籌主任,以及「預防自殺」和「預防欺凌」兩個專責小組,並推行「一校一輔導員」措施,以配合現有駐校社工的工作,及早識別高風險學童個案並即時介入,以作出全面支援;
(四)鑑於有調查指出,大部分學童面對負面情緒及困難時並不會主動尋求他人幫助,當局有何計劃加強推動「求助文化」,減少對求助者的標籤,並鼓勵學生主動關懷別人和守望相助;
(五)鑑於優質教育基金的「共建卓悅校園」主題網絡計劃旨在協助參與學校(包括中學、小學及幼兒學校)發展成為以學生的幸福感為優先考量的學校,並將精神健康教育融入課程,以培養學生的抗逆能力,當局有否評估該計劃成效,以及會否研究將類似計劃推行至全港學校;
(六)鑑於有研究指出,過半數有情緒問題的學童來自單親或離異家庭,當局會否研究在校園加強對該類學童的支援,並建立社區協作機制,避免面對情緒問題的學童被邊緣化;及
(七)鑑於有意見指出,升學壓力是影響學童精神健康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當局會否研究改革職業專才教育體系及推廣有關課程,為學生提供多元出路,從而減輕升學壓力;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教育局十分重視學生的精神健康,積極為學校提供支援,協助學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以「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層面,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以及加強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包括有自殺風險)的學生。教育局亦與其他政策局/部門和不同持份者合作,以跨部門、跨專業及跨界別合作的方式,協力在不同層面照顧和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就葛珮帆議員提出的問題,經諮詢社會福利署(社署),現回覆如下:
(一)教育局持續優化培訓以提高學校人員及早識別和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的知識及技能。自二○二三年訂定的師資培訓課程框架的核心元素已包括支援有不同學習及發展需要的學生,課程亦已增潤有關特殊教育的內容,包括支援學生精神健康的知識和技能。在職教師培訓方面,教育局提供有系統的基礎、高級及專題課程,協助教師掌握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包括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的專業能力。其中一個專題課程聚焦探討有精神病患學生的特徵、實用策略及技巧、良好的支援措施及實踐方法等課題。此外,教育局亦不時為學校人員舉辦主題式的教師培訓,並定時為教師提供「守門人」訓練,以加強他們識別及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學生的能力。
此外,教育局分別推出家長「守門人」訓練和「學生守護大使」計劃,提高家長和學生作爲「守門人」的知識、信心及實用技巧等,從而協助及早識別及支援有情緒困擾的學生,並在遇到困難時求助。學校亦舉辦不同形式的精神健康推廣活動,加強全校師生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和關注。
(二)生命教育(包括生死教育)是學校價值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二○二一年公布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以「加強生命教育」作為課程重點之一,並按學生的學習階段,臚列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學習期望建議,當中包括認識生、老、病、死的生命歷程。教育局一直支援學校通過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課堂內外、全校參與的方式,把生命教育的學習情境及內容,融入不同科目及全方位學習活動中,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明白生命有限,從小學習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堅毅的精神,面對生命的挑戰。不少學校亦設有生命教育校本課程,並組織不同主題的體驗式學習活動,例如在校園飼養小動物,或在適當情況下安排學生參觀醫院、認識殯葬行業等,讓學生從認知和情感層面,加上親身體驗,了解生命的本質、價值和意義,從而學會尊重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並學習面對失去和別離,處理由此產生的情緒。
教育局會通過學校探訪、視學等途徑了解學校推行生命教育的情況,檢視學校的需要,並持續提供學與教資源,組織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為學校提供適切的支援,以加強學生對生命歷程的認識,幫助他們建立珍惜生命的樂觀態度,活出有意義及健康人生。
(三)教育局在學校推行全校參與的模式,以跨專業協作(包括教師、學生輔導人員、學校社工、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等)和家校合作,營造一個健康、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現時公營小學及中學分別推行「一校一社工」及「一校兩社工」措施,學校可因應學生的需要,靈活運用政府發放的津貼或結合其他校內資源,在學校核准的教職員編制外聘用合適的學生輔導人員(例如聘請具輔導或其他同等資歷的教師或專業人員)提供額外的輔導服務,或向機構購買相關服務。
防止校園欺凌及預防學生自殺均是營造一個健康、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其中重要一環。教育局對校園欺凌一直採取「零容忍」的政策,要求全港所有公營學校採取積極措施,以全校參與的模式訂定及推行反欺凌政策,以及按教育局發出的《學校行政手冊》和通告處理及跟進。此外,教育局亦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包括學校課程、教學資源、多元化活動、教師培訓和分享成功經驗等,協助學校更有效地落實反欺凌措施。
至於預防學生自殺方面,教育局推動學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以「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層面,照顧學生的精神健康。此外,政府於二○二三年十二月在全港中學推行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與學校、家長和社會各持份者攜手合作,結合校內的跨專業團隊、由社署統籌的校外支援網絡,以及醫院管理局提供的醫療服務,優化相關的支援措施,期望能更有效地預防自殺。此外,教育局於二○二四/二五學年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以更全面和有系統地在校園推廣精神健康,鼓勵學校落實措施和舉辦活動,協助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正面的人際關係,加強他們的抗逆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由於全校參與的模式及跨專業協作能提供全面的學生輔導及支援服務,而每所學校已有跨專業團隊,加上目前為學校提供的社工人手、校外支援,以及發放津貼等安排一方面保障學校獲得具專業質素的服務,另一方面能給予學校充足的資源和彈性聘用或購買額外的輔導服務。故此,教育局暫無計劃在學校增設校園生活統籌主任、「預防自殺」和「預防欺凌」專責小組,或推行「一校一輔導員」措施。
(四)教育局自二○二三/二四學年起,推出適合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其中兩個重要主題是減低對精神病患者的負面標籤及鼓勵身邊人在有精神健康需要時求助。學校及家長可參考資源套,有系統地引導學生學習求助的知識、態度和方法,包括認識學校、社區及網上資源。另外,教育局與社署合作,安排非政府機構由二○二四年二月起,到訪有需要的中學,舉辦與精神健康相關的活動,以提升學生對精神健康及求助的意識。
(五)優質教育基金(基金)一直通過推行「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計劃」,建立專業交流平台,讓學校分享良好經驗,促進教師專業交流。優質教育基金「共建卓悦校園」網絡計劃是其中之一,旨在培養及增強學生的抗逆力,促進他們的精神健康,根據問卷調查、觀察評量表、教師和學生焦點小組面談等的評估資料,計劃得到參與學校的肯定。基金會繼續配合課程發展方向及學生需要,推行多樣化的主題網絡計劃。
(六)政府一向重視支援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包括單親或離異家庭),務求以綜合方式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預防、及早識別,以及適時介入和康復服務,以促進他們的精神健康。相關政府部門(包括教育局及社署)、非政府機構和其他地區持份者透過多專業及跨界別協作,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支援服務。學校社工亦會透過與地區的相關服務單位,如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等緊密協作,因應學生及其家庭的需要為他們轉介適切的支援服務。
(七)政府一直以「職學聯通,多元發展」為策略,多管齊下推動職業專才教育(職專教育)發展,為年輕人提供優質、多元化及多階進出的學習路徑。當中,為完善職專教育路徑,強化職專教育在學位程度的地位,政府推動成立應用科學大學,提供着重培養應用能力、結合理論和實踐的應用學位課程,亦會與專業技術業界緊密合作,在其他學位課程內融入豐富的實習和職場學習機會,栽培學生的應用能力。政府分別在二○二四年三月及十一月公布香港都會大學及聖方濟各大學,通過嚴謹程序及評審,成功成爲香港首兩所應用科學大學。政府亦已撥款一億元,支持應用科學大學及職專教育院校在二○二四年十一月成立「應用科學大學聯盟」,與支持機構及持份者進行聯動推廣,提升職專教育的認受性,推動職專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