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在香港推廣島嶼及海岸旅遊。除了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牽頭推行的其他措施之外,發展局亦一直就三個涉及「片區開發」模式的項目着手進行土地用途及工程規劃方面的工作。該三個項目分別是發展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作度假及戶外康樂用途;發展長沙、貝澳、水口及石壁為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發展尖鼻咀及白泥為生態旅遊節點。
這是政府近年首次推動打造新的旅遊及康樂「片區」,並着力善用企業參與和市場力量落實安排。三個項目均位於島嶼或近岸地點,周邊屬鄉郊地帶,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及水體。政府可藉這三個項目,與私營機構合作,善用有關地點的本土及鄉郊特色,以推廣旅遊康樂的發展。
發展局發言人說:「我們這次邀請各界就這三個項目提交意向書,都在展開任何法定規劃程序前。此舉顯示政府有誠意在敲定最終發展要求前,聽取並收集市場的意見。我們相信,這方式有助確保最終予以落實的發展計劃更能貼近市場的興趣及考量。」
三個項目各有不同的定位及內容,可兼顧市場上不同的興趣:
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
該用地為鄉郊離島上的靜謐海灣,擁有豐富的旅遊及康樂資源,尤其設有一個偌大的人工湖,又鄰近市區,令該用地適宜作毗臨湖畔、背靠山嶺的高端度假村,並附設世界級遊艇停泊處及低密度名貴宅第。此項目的推展既有助推廣遊艇旅遊,亦對在香港發展跳島遊有所裨益。在是次邀請提交意向書的活動中,我們將諮詢市場如何善用該幅用地,包括將上述元素適當地融入項目的整體發展,並與該區其他的旅遊景點產生協同效應。在落實項目方面,我們建議採用單一發展商模式。換言之,佔地約25公頃的用地將透過公開招標出售予單一發展商或財團。這種方法有助整個發展項目的設計更加協調和全面,並借助市場力量加快提供所需的基礎設施,同時讓日後的發展商在土地用途分配方面享有高度靈活性。
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
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項目旨在善用大嶼山南岸的豐富自然生態、文化及歷史資源。該項目在長沙、貝澳、水口及石壁提供各式各樣的康樂及生態旅遊設施,務求將南大嶼締造為獨一無二的休閒及康樂勝地,為市民及遊客帶來更豐盛的體驗。在項目推展上,發展商或財團可以以整個「片區」模式開發或選取發展個別或多個生態與康樂設施。這種做法不僅能提高項目推展的靈活性,還能加快生態康樂走廊的建設進度。
尖鼻咀及白泥生態旅遊節點
在二○二四年就流浮山地區概括土地用途概念圖進行的公眾參與活動中,有關在尖鼻咀及白泥發展為兩個生態旅遊節點的建議獲得普遍支持,前者將定位為「主題活動節點」,後者則定位為「寧靜景觀節點」。是次邀請提交意向書的工作旨在蒐集市場就政府根據公眾參與活動就這兩個節點制定更為周詳發展參數的建議。在落實項目方面,由於兩個生態旅遊節點的面積頗大(尖鼻咀87公頃及白泥33公頃),未來的發展商可發展及營運尖鼻咀生態旅遊節點的全部或部分、白泥生態旅遊節點的全部或部分,或兩個生態旅遊節點的全部或部分。換言之,可多於一個發展商參與有關項目。
發言人補充說:「這三個項目各有不同的發展規模、特色、目標、時間表及成果(主要參數撮錄於附件)。我們希望透過這三份邀請提交意向書,盡早蒐集市場對個別發展項目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制訂合適的發展參數及落實細節,以納入法定圖則和土地招標文件。」
「我們亦希望了解市場上對於有助加快發展的其他落實模式的意見。以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為例,我們建議在大致完成法定規劃程序後,隨即展開土地招標程序,我們亦會為中標者提供協助,推進中標者完成餘下的法定程序。此模式容許中標者在餘下的法定程序仍在進行的同時,開展詳細設計及其他準備工作。」
邀請提交意向書的文件已上載下述網站:
(一) 尖鼻咀及白泥生態旅遊節點(www.nm.gov.hk/tc/high-end-professional-services-and-logistics-hub#c2);
(二) 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www.devb.gov.hk/tc/issues_in_focus/index.html);及
(三) 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www.lantau.gov.hk/tc/our-projects/leisure-and-recreation/eco-recreation-corridor/index.html)。
有興趣者須於七月二日(星期三)中午前提交意向書。
發展局將於四月十四日(星期一)舉行三場簡介會,即就每份邀請提交意向書舉行一場簡介會。個別簡介會的詳情請參閱三份邀請提交意向書的文件。
發展局會考慮從意向書蒐集得來的意見及建議,適當地修訂三個項目的發展參數及要求,其後會參考市場的意見,定出招標安排及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