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統計估算,截止11月底,今年大中華地區併購宗數錄得2871宗,涉及交易金額按年跌約10%至約2970億美元,預料全年跌15%至3250億美元,連跌3年,金額或創15年以來最低。

不過,瑞銀投資銀行亞太區併購部聯席主管盧穗誠預計,隨著利率逐步回落,明年私有化和私募基金活動會更趨活躍,加上外國企業亦將陸續出售內地業務,將帶動明年大中華區併購交易金額,按年至少增長15%。

但盧穗誠預計,在缺乏大額交易支持下,大中華併購交易額難以重返2021年7000億美元的近年高峰,因內地基金多數關注歐洲10億美元以下的併購,而大型海外併購所涉及的貸款成本高,亦容易引起監管注意,例如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敏感行業,監管機構審批時間普遍較長,基金在選擇併購標的時會較務實,大多會避開有關行業。

盧穗誠提到,大部分內地私募基金除了物色國內併購機會,在過去12-18個月,對東南亞、日本、南韓等的查詢量亦有所增加。他又留意到中東與內地公司會合資發展業務,但相關交易會傾向將資產配置在中東。

他指出,現時利率水平雖然仍然偏高,但已被市場接受,內地私募基金料將更多參與港股的私有化項目,項目規模和複雜程度亦會提升,未來或會見到數個基金合作參與一個大型私有化項目的情況。

至於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明年上場後會否影響中美併購活動,盧穗誠認為,新政府政策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仍需時觀察,但暫時未見併購交易步伐有明顯加快跡象。

Tr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