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今日(二月十九日)出席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美荷樓香港精神學習計劃2023-24「兩代情」徵文比賽頒獎典禮的致辭全文:
 
黃奕鑑(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美荷樓香港精神學習計劃工作小組主席)、葉巧兒(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丁新豹博士(徵文比賽評判團成員、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各位香港青年旅舍行政委員會的朋友、成員和幹事、各位校長、老師、同學們、在這裏的傳媒朋友: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很開心今日可以來到美荷樓出席「兩代情」徵文比賽的頒獎典禮。我首先說一些比較官式的講話,美荷樓的香港精神學習計劃推行了已經10年,成功將美荷樓和石硤尾邨的歷史背景和社區文化,轉化為教育養分,增進了學生對於香港歷史文化的認識,傳揚香港精神。我衷心感謝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悉心地籌辦這個計劃,亦多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支持,亦多謝各位校長、老師和同學的積極參與。
   
  其實為甚麼我會今日下午到來跟大家一起呢?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上一個職位是房屋局常任秘書長和房屋署署長。我也跟大家說過我是在公屋長大,就不是這種我們在美荷樓H型的所謂七層大廈,我住的是新一些、再大型一些的大廈。但公屋是我們成長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裏面的生活都是大同小異。當然美荷樓,當年最初興建的時候是因為一九五三年的石硤尾大火,我們當時有一個(政策),大家現在聽起來有點負面,其實是當時很重要的一個社會政策,就是徙置區。徙置區是甚麼意思呢?就是當時大火,有很多災民一夜間無家可歸。我們就要用一個很快的速度,當時的香港速度,很快的興建好像美荷樓那樣的七層大廈,在石硤尾邨用來安置這一批災民。因為當時是一九五三年的聖誕節大火,(他們)真的很慘,一夜間冷冰冰、無家可歸,所以設備比較簡單。最主要的是,我想同學們應該想像不到,就是要分享洗手間。所謂分享,其實是大家共用一個洗手間。現在你們真的想像不到,我們去宿營也不會這樣做,對不對?另一件事,廚房就是在門口,在走廊大家一起煮飯。所以鄰居煮甚麼菜,你也會知道。這些都是當時香港五、六十年代生活,或者大家在這個布景板都見到的天台學校。
   
  我從得獎的文章中,特別是小學組的都看到,例如說到戶外的空地玩,由爸爸、媽媽或祖母帶到地下,我都是這樣成長過來。如果大家有看過房委會(香港房屋委員會)50周年的特刊,我也分享過,爸爸晚上放工回來到戶外空地踏三輪車,夏天的晚上,也許踏過車(三輪車)後會買汽水或雪糕,爸爸一定會說,不要告訴媽媽,否則下次便不會有。
   
  剛才我參觀時也見到,(面積)不論是多麼小的公共屋邨房間內必定會有的兩件物件:一部衣車和一張麻雀枱。衣車是因為如果當時我們的媽媽不外出工作,會接許多(縫紉)加工回家,賺錢幫補家計。同時家中有很多衣服、被袋,都是她們親自縫製。甚至我年輕時到香港青年旅舍的營舍居住時,那裏出售的被單、睡袋,我們都覺得有些貴,於是自行買一部(衣車)縫紉。至於那張麻雀枱更甚,不但用來打麻雀,連剪牛仔布、造膠花、吃飯和做功課也是依靠它,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今日大家會認為居住環境不好的地方就是所謂的「劏房」,我們現在有簡樸房,希望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說到現在,好像我還沒有脫離以前房屋署署長的身分,的確很不容易。如果你是一個公屋的受惠者,或者是回到一個美荷樓這麼好的地方,現在它活化了,勾起一些回憶,你必然會有很多感受。但是我今日來到的美荷樓,現在是香港青年旅舍轄下一個地方,就是有很多旅客,特別是比較年輕的旅客可以在這裏住,是可以作深度旅遊的地方,也是讓大家可以認識過去香港有一段時間,當我們力爭上游、發展最蓬勃的時候,我們是如何走過來,而且我認為這也是融合文化、體育和旅遊。在這裏,體育元素或不太多,但卻是香港的一種文化、一種旅遊方式,在文體旅(融合前提)下是一個很合適的活動。
   
  另外,我看完那些「兩代情」的文章的時候,我剛才也問了黃(奕鑑)先生,文章背後有沒有老師幫忙,還是同學親筆寫?他說現在同學的寫作水平很高,文章都是同學自己寫,我覺得很好,筆觸十分感人。有一些可能未必是你們這麼年輕可以經歷到,可能你問你媽媽,甚至問你祖父母,他們能告訴你,讓你能寫出來,這個兩代情的傳承也很重要。我們以往住在公共屋邨都有一個窩心的經歷,就是左鄰右里的守望相助,所謂「隔離飯香」,我們可以到鄰居家蹭飯,因為當時爸媽都要外出工作,晚了我們都可以到鄰居家吃飯,他們會照顧你。我曾替鄰居幫忙剪過牛仔布,當時我家並不需要做,但能夠幫幫手也很開心。正值香港這個時候,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夠慢慢重新有這個情懷、這份鄰里關係,是一種守望相助、一種遠親不如近鄰的關係。今日我很榮幸地能夠參與「兩代情」徵文比賽的頒獎典禮,也很期待稍後親身與寫出這麼好的文章的同學見面。謝謝大家。

Trending